在临汾环保铁军中有一支小分队,冲锋陷阵在环保攻坚战的第一线,不怕脏累、不怨不悔,能吃苦、能战斗,逢打必胜——这就是临汾市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是为环保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其服务是否到位,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市环保局局长武卫东强调,环境监测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满足环境管理为导向,以服务人民为落脚点,对搞好环保工作意义深远。
市环境监测站始建于1977年,承担着国家、省、市下达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监测、公共场所环境空气监视性监测、城市酸雨、功能区噪声等各项指令性监测任务及辖区内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污染源限期治理和达标验收监测等各种门类繁杂的监测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环境监测重任,市环保局克服资金、体制和观念等重重困难,创新理念,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站已拥有监测用房90余间,面积22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6100余万元,仪器设备430台(套),其中大型仪器设备有美国大西比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戴安离子色谱仪等十几种。具备对环境空气(含降水)、室内空气、废气、地表水、噪声等140项环境要素的监测能力,具有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和计量认证证书。
有人把环境监测人员比喻为环保铁军的“哨兵”和“眼睛”,其实他们更像一支深入战场的“尖兵”,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他们既要为环保工作站岗放哨,又要随时随地深入环保污染一线监测监控。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周末假期,经常加班加点,四处奔忙,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城乡,汗水浇灌出了希望。
据该站站长介绍:“2013年,全站完成各类监测任务306项,其中指令性监测任务163项,服务性监测任务143项,编制各类监测报告806份,共报出各类监测数据128584个。”
他们的工作,可谓季季有安排、月月有计划、天天有任务、时时在忙碌。每季度监督性监测全市国控和省控重点源109家,按时上报监测数据,并完成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及各类专题报告编制工作。每季度系统比对监测已验收在线设备,确保在线设备准确、有效运行。每月监测汾河临汾国控断面水质;逢单月监测省控断面水质,监测COD等24个项目。每月监测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每月汇总16个县市饮用水源地数据并在临汾市环境质量月报上发布。临汾市区有龙祠地表水水源地和土门地下水水源地,该站每月要分别对两处进行61个和23个项目的水质监测。此外还要配合省厅、省站对全市涉及生态补偿考核的汾河、浍河、浍河闻喜支流、沁河、昕水河、洪安涧河和团柏河7条河流13个断面进行月度监测,全年监测12次。每月与省中心站监测人员、相邻地市站监测人员三方对监测断面现场同步采样分析,监测结果统一上报。每月对全市9个县(市、区)涉及汾河、浍河等7条河流8个跨界断面进行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月度监测,供生态补偿考核奖罚测算,并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技术支持。去年共完成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测任务39个,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任务47个,其他服务性监测任务57个。每日依据市区6个空气质量日报点监测数据,形成临汾市区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全年完成日报、预报各365期,上报市区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监测数据28470个,按时向国家监测总站、省站上报空气质量日报监测数据。同时,指导各县(市)监测站开展空气质量日报工作,推进各县市PM2.5等新增项目建设步伐,完成16个县(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及上报工作。
一张图片、一张表格、一组数据、一份公告,无不浸透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一支百人小分队,奔波在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城乡大地,舍家为业,利国利民。
监测的数据要具有法律性,就要具备“五性”,即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严格按照计量认证的程序和要求,每次测试结果都要经过三级审核、各级负责人签字,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详实、科学准确、及时有效。
该站于去年5月对临汾市区六个监测点的所有老三项仪器设备进行彻底更新升级,及时进行了联网设备的配套安装。按照省厅要求,对所有监测站点的监测设备进行硬件联接及联网调试。同年6月5日,武卫东宣布临汾市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信息实时发布系统正式启动,通过市环保局网站实时向社会发布全市市区和各监测点位的六项监测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充分满足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对环境风险信息研判及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年5月,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复查及扩项评审,具备了三大类、140个项目的检测能力,其中新增认证检测项目37项。同年11月30日,该站顺利通过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标志着该站达到了中部地区二级站建设标准。同年12月,该站又顺利通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及监测资格认定评审。多年来,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获得了“十一五”全省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二等奖、“十一五”全省环境应急管理先进单位、全省环境监测业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该站配置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全面提升了应急监测能力和水平。去年10月9日,山西太岳焦化有限公司脱硫设施管道破裂,蔺河水质受到污染,该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监测。时间就是效率,数据就是效益。10天之内,该站共编制10份监测方案,沿蔺河污染河段及沁河河段共布设十多个监测断面,监测人员不顾疲劳,连续奋战8天7夜,采样人员昼夜采集样品,分析化验人员夜以继日驻守化验室工作,一组组监测数据准确及时上报,污染水质被严密监控,为指挥部快速正确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最大程度、最短时间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讯员 杜志勇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