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尧都区段店乡西邓村的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自2010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在垃圾收运系统中起到枢纽作用,是连接垃圾产生源头和生活垃圾处理场的结合点,不仅能实现垃圾密闭化、大运量运输,提高长途运输的经济性,而且会显著改善垃圾运输的环保性,减少长途运输的车流量。同时,市环卫局垃圾清理运输中心和清运车辆维修中心人员也全部搬迁到该转运站,既减少了垃圾收集车在市区的空载行驶次数,又减轻了二次扬尘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该转运站日转运生活垃圾能力达800吨,成为集垃圾收集压缩转运、车辆维修保养、职工居住餐饮、职工文化生活“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垃圾清理服务场所,其规模、水平、功能居全国一流。
据转运战负责人张军明介绍,转运站的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期完成。在施工时,该站严把规划中的植物种类关、数量关,并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要求进行翻地、定点、放线、开挖、栽植、支防风柱、整地、施肥和修剪等步骤,各类植物的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经过两年的生长和养护,转运站内,蜀绘、楸桐、五角枫、万寿菊、红叶李等各类乔木、灌木已繁盛茂密为转运站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听完介绍,记者仍然心存疑惑:垃圾处理设备再高级、绿化搞得再别致,也架不住垃圾“脏、臭、腥”的本质啊?好景如何做到常在?站在垃圾转运站大院内,记者四处观望:号称垃圾“聚集地”的大院内,连一片纸屑也看不到,触目之处皆是洒水车来回冲洗的印迹和清洁工们轮班打扫的身影。
行至垃圾压缩车间,转运站职工刘永胜正背着喷雾器走来走去进行除臭。他向记者介绍:“每天从市里拉回来的垃圾都是在这里集中压缩的,难免会有点异味,所以站里要求压缩车间每天必须喷洒两次除臭剂。”在垃圾转运站的一隅、“环卫之歌”文化园,穿过周围的绿化带,里面竖着一排刻有“环卫工人之歌”的石碑。张军明告诉记者:“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园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全站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整个‘文化园’被一片绿化带围起来,虽然面积不大,但满园绿色传递着健康向上的勃勃生机,包括刻在石碑上的每一首歌曲,都不仅见证着环卫工人的可敬、可爱,也激励着他们以更加敬业的奉献精神忘我工作着。”漫步于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绿意盎然、洁净如洗、秩序井然……原本“容污纳垢”的场所摇身变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小公园”。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