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牡丹节游人如织
古县虽是只有9万余人口的山区小县,但这里却是一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革命传统的土地,这里是一代名相蔺相如的故里,这里有闻名中外的“天下第一牡丹”,这里是著名的太岳革命老区,这里也是全市产煤大县之一。
放眼全省看古县,站在临汾看古县。可谓小县大作为,小县大思路:“十一五”初到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从3亿元到10.05亿元,一路飙升,翻了近两番,9万人口人均1.1万元,位居全省第二。随着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高峰期的到来,古县又瞄准“‘十二五’末实现人均财政收入突破2万元,再造一个新古县”的宏伟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领先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实施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品牌化四大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拿出真招硬招实招,抢抓机遇促转型,上下同心谋跨越。
(一)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承载,是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根本抓手。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及鼓励煤焦企业转型发展的办法》,在税收、行政性收费、贷款贴息、土地出让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现有煤焦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同时,牢固树立抓发展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为项目引入创造宽松环境,加快工程推进和项目落地速度,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今年全县共铺开总投资50多亿元的工程项目50项,目前,总投资3.2亿元的利达20万吨甲醇项目一期工程,即将竣工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鑫秀2×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与山西格盟国际能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与华锐风电集团合作的风能发电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4月23日开工奠基的中国华电集团古县华康有限公司200万吨铸造焦项目,是集煤、焦、电、化、气、冶炼为一体的股份制大型企业,是在襄垣华能焦化公司和古县宝丰焦化公司基础上发展壮大的一座现代化企业,是市委、市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是古县县委、县政府“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的大项目之一。同时开工奠基的正泰煤气化公司焦炉煤气制备天然气项目,由古县正泰煤气化有限公司与山西省国新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以正泰煤气化有限公司焦化装置副产品的焦炉煤气为原料,由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生产合成天然气。项目总投资2.5亿元,投产后,可实现焦炉煤气零排放,预计年均利润4425万元。
尽管数字是枯燥的,但一串串数字凝结的是智慧与汗水,见证的是发展与变化。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山区小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满意答卷”。
(二)
作为一个资源型的山区小县,古县曾经煤焦产业“遍地开花”,但“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十一五”期间,古县焦炭年生产能力达到410万吨。由县情所趋,他们先行探索了以煤为基,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的路子,努力改变“有焦无化”、“焦多化少”的现状。县上按照“提升档次、延伸链条、优化配煤、治理污染、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围绕“肥、醇、苯、油”4条主线,致力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焦炉煤气制甲醇、粗苯精制、煤矸石发电制砖等下游产品,形成煤—焦—气、煤—焦—化、煤—焦—电、煤—焦—建材等多条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78%人口是农民,农民收入的一半依靠种养业,这是古县的一个基本县情。近年来,该县围绕做“特”、做“大”、做“优”的标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他们按照“龙头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248个,连片建设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栽植核桃树达1000万株以上,农民人均达到150株,人均增收1000元;新建以白素为重点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旧县为重点的小杂粮种植基地、五马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南垣为重点的梅花鹿养殖基地,使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靠青天的庄稼汉,初步尝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甜头。
一株牡丹带动一方经济。以石壁牡丹园、牡丹谷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古县农民拓宽了增收的空间。该县连续举办了10届牡丹花会和5届牡丹文化节,主打“天下第一牡丹”品牌。同时,精心打造相如故里、霍山景区等旅游名片,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容,壮大第三产业。
“一城青山半城湖”,是对今日古县县城的真实描述。凡到过古县的人们都会发现,这个山区县城发生了巨变,一个充满生态园林色彩和人文关怀的“现代小城”,走进当地百姓的生活中。从最初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到如今的“不求最大,但求最美”,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太岳山上。2008年,该县一举拿下“国家卫生县城”称号,2009年,又获得“省级园林城”、“省级环保模范城”等荣誉,2010年获得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省级平安县、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县等。
(三)
今日古县,已成为临汾17个县(市、区)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但是,该县的决策者没有守成求稳,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古县的煤焦产业,仍然占据着县域经济主导地位,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82%。当下,要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实现“十二五”末人均财政收入2万元的目标,就必须引导全县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影响和制约当地发展的思想心结和体制障碍。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展开了一系列“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思想大解放”活动,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促动干部大转型,推动经济大转型、发展大跨越。
近年来,县上先后聘请来自北京、江苏、太原的10余位专家学者,在县文化活动中心举办讲座20余场,培训内容从时事政治、政策研究到商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涉及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县上还选派36名干部赴清华大学、北京市旅游局、密云县和延庆县,就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等内容,进行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
建设书香型古县和学习型政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该县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县领导干部“强素质、作表率、谋发展”的主题系列读书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阅读、思考、进步”读书活动;围绕全县经济形势,开展“应对危机、转型发展”读书活动;围绕“爱、树、建”主题活动,开展“三源文化与古县精神”读书活动;围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求,开展“好书伴我行”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古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煤炭依赖中解放出来,从思想上和发达地区实现对接,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他们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集思广益,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调研,科学论证。今年,在制定的《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牡丹园二期(蝴蝶花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时,特地邀请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设计,并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的专家评审。
靠文化软实力加速转型跨越,是古县挥出的又一大手笔。该县以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为统领,以创建书香型社会为载体,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健康文化、旅游文化、和谐文化四项文化建设。同时,他们将不断丰富牡丹文化、相如文化等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经营服务的人文特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高古县文化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谈及今日古县大发展、大跨越的思路和举措时,古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加天山信心十足地说:“转型发展前景灿烂,跨越发展志在必得。我们要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通过大力实施“四大战略”,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三步并作两步走,大力度推动转型,大踏步实现跨越,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人均财政收入突破2万元,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