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罗清宇在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果园里与果农亲切交谈。
市委副书记、市长岳普煜在吉县大山果库调研。
吉县这个国家级山区贫困县,近年来,紧紧抓住我省国家级综改区和我市大力支持西山五县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城市建设年、环境优化年、作风转变年、爱心集结年、基层组织建设年”六大活动,在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经济发展一路飚红,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3690万元,上升为今年9月底的20865万元,四年翻了5.65倍。与财政增收同步的是,老百姓的日子也像这里的有机苹果一样甜蜜蜜。
培育吉县苹果靓丽品牌
近年来,吉县全力以赴做好苹果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十百万”标准化示范工程,创建功能型绿色有机苹果和出口苹果示范果园,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建设现代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品质绝佳、效益一流、山西领先、享誉全国、世界知名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他们顺应国内外苹果生产标准化、有机化的发展趋势和苹果市场高品质、高品位的消费需求,确立了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四化联动”,推动苹果产业由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转变,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特色产品向品牌优势转变,实现了农民工人化、产品标准化、产业链条化、苹果文化特而优、精而强的现代果业格局。
基地规模化。规模种植是产业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打造“一县一业”苹果基地县,核心任务是实现苹果种植规模化。该县采取示范引领、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的措施办法,组织实施了“十百万”工程,辐射带动苹果种植面积以每年2至3万亩的规模持续扩张和更新,初步形成了区域化、专业村、重点户的产业格局。生产标准化。该县以工业的标准要求农业,坚持把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技能培训和标准化推行,果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农民工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形成了专业的疏花、套袋、病虫防治专业队伍,基本达到了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他们建立健全了标准化管理、技术服务、质量监管三大体系,从建园、苗木栽植、技术措施、施肥用药、质量保证到营销流通,全程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目前,已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生产果园3000亩,省级标准化生产果园23000亩。到“十二五”末,标准化生产果园将达到10万亩。营销品牌化。市场经济是眼球经济,更是品牌经济,吉县大力实施苹果品牌战略,充分利用会展、媒体各种平台,精心策划,找准高端消费群体,全方位推介,使吉县苹果畅销全国、走出国门。目前,该县取得了“吉县苹果”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吉县SOD功能保健苹果商标,获得了有机苹果、绿色苹果、出口基地、良好农业规范等质量认证;大打苹果文化牌,建立了东城、文城艺术苹果采摘观光基地,兴建了3个大型产地中心交易市场,构建了覆盖全国28个省市的销售网络,并依托外贸企业,使吉县苹果出口到了东南亚和俄罗斯。经营产业化。按照“拉长链条、多层增值”的思路,吉县加快推进苹果产业产、贮、加、销一体化进程。兴建了三堠、大田窝、十里河3个果库群,使全县果库容量达到10万吨,保证了全县苹果季产年销、均衡上市、效益提升;引导农民由单打独斗搞增收向联合抱团闯市场转变,走“专业合作社+基地+果农”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果业专业合作社121个,带动果农5000户,切实提高了苹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支持总投资1.6亿元的苹果深加工功能饮品项目、果蔬果糖系列产品技术开发项目、果酱生产线建设项目,延伸苹果产业链条,引进了山西顶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山西达明一派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落户吉县,开发苹果深加工产品,提高苹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信息、运输、餐饮、包装等相关行业的蓬勃兴起,全县呈现出“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繁荣景象。如今,在外务工的吉县农民,纷纷回乡加入到苹果生产的行列,念起了苹果致富经。“家有六亩园,收入十万元,胜过城里人,日子比蜜甜。”吉县农民以这样的顺口溜传递着因苹果发家致富的喜悦。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
吉县有着以壶口瀑布、人祖山为代表的黄河流域远古文明,该县以两届中国(山西)黄河壶口文化旅游节为载体,紧紧围绕“黄河壶口文化原生态体验”和“黄土风情苹果观光采摘”核心,把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传承、培育,集中展示“黄河文化、人祖文化、统战文化、苹果文化”四大旅游文化品牌。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景观资源、厚重的文化内涵、优美的生态环境,使旅游开发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以此为基础,吉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度、大手笔进行旅游产业开发。以壶口瀑布为龙头,以克难坡、人祖山开发为重点,以社堤万亩艺术苹果采摘园为补充,按照“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循环,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打造“黄河旅游名县、人祖文化圣地、休闲度假家园”,推进“三区三山一滩一川”建设,形成县内旅游循环圈,融入全国旅游大格局,最终实现“国家级旅游强县,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
吉县壶口瀑布闻名遐迩。近年来,壶口景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凿了观瀑洞,建起了壶口博物馆,建成了星级酒店,建设了游客中心和6公里游览步行道,建成了16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完成了壶口景区绿化工程,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中国推向世界的35张王牌景点”、“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的瀑布”、“中国游客最喜爱的十大瀑布之一”,成功列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开发人祖山项目已经启动,人祖山人祖庙遗址清理工作已全部结束,人祖文化国际大厦奠基修建,投资1亿元的人祖山旅游路路基工程已完成。克难坡的建筑群维护工程已完工,正在筹建抗战影视拍摄基地和黄河民俗风情名城。柿子滩古人类遗址保护性开发工程已经启动。城北、社堤万亩艺术苹果观光园已建成,被确定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此外,该县还有锦屏山公园、高天山、管头山等旅游景点,全县十几个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点间道路硬化率达100%,供水、排水设施齐全,电力充足,通讯、网络畅通。
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建设完成后,将形成锦屏山公园—柿子滩考古游—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克难坡风情名镇—管头山红叶游—人祖山—蔡家川—高天山等县内旅游循环圈,这将给该县旅游文化产业带来生机与活力。同时,吉隰高速和吉河高速、通用机场以及风陵渡至壶口旅游铁路的开工建设,即将打通跨越县市高速通道,实现四通八达、旅游畅通的旅游环境,这将为吉县的文化旅游走出黄土地、走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打响壶口特色文化品牌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硬实力。近年来,吉县按照大园区集聚、大景点支撑、大公司运作、大作品表现、大服务引领的思路,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系统推进“五大文化工程”,着力挖掘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开拓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园区集聚工程。黄河壶口文化景区被市委评为优秀文化园区,今年争取申报省级文化园区。规划打造以黄河文化为主旨的壶口文化园区、以统战文化为精髓的克难坡遗址文化园区、以人祖文化为灵魂的人祖山文化园区,园区内支持大公司进行文化产业开发运营,鼓励文化小企业入驻,进行文化配套开发。
——文化设施显示工程。编制柿子滩大遗址保护暨古人类遗址博物馆规划,启动柿子滩保护性开发;实施总投资1212万元的多功能体育场建设项目;建设总投资4600万元的吉州影视城建设项目;启动北魏摩崖石刻景点保护工程。
——文化惠民普及工程。实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项目,建一座750MUPS数字化前端机房,实现前端传输数字电视信号。建设独立的吉县电视频道,丰富电视栏目,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完善乡镇文化站设施,确保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实现“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
按照“建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的理念,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便民服务,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扶持社区群众性文化团体,继续组织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五个一”工程。实施了以“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出台了“一策”,即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方案》,制定促进全县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做强“一业”,即推进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与苹果高端嫁接的新型业态,在壶口文化园区编演常态性的文化演艺剧目,丰富艺术苹果设计;磨精“一品”,即大力推出壶口原生态唢呐,组建壶口唢呐艺术团,筹建壶口唢呐网站;办好“一节”,即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山西)黄河壶口文化旅游节,运用市场机制办节,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形式新颖、宣传影响深远;推出“一剧”,即拍摄了农村体裁电影《一乡之长》,被列选为全国26部十八大献礼影片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构建幸福吉县和谐家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吉县以提高百姓幸福指数为引领,突出民生改善,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他们以投资8亿元的吉州新城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特色山区县城;总投资2.4亿元实施县城集中供热、中心广场改造、二级客运站建设、整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等工程,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投资7000万元实施昕水河综合治理、国家公益林、天保二期地方公益林、河川地整治和坡耕地综合治理、农村沼气池、乡村公路绿化、天然林保护、昕水河桃园段流域生态扶贫综合治理、环城绿化二期等工程,力推城乡生态化建设。同时,在全县实行高中生免费上学,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车,为农民办理了地质灾害保险,新建了吉州职业学院,新建了标准化的人民医院,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基础设施,全力办实事为民生。同时倡导爱心集结志愿服务活动、城乡环境整治活动,让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品位、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构建“幸福吉县,和谐家园”,成为县委、县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成了群众触手可及的现实感受。
(策划:李永芳 撰稿:王彦章 闫海斌)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