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山西日报记者 杨木林 通讯员 王彦章 陈健翔)近日,记者在吉县采访时发现两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一是该县财政总收入在连续3年增幅名列临汾市第一的基础上,今年截止11月26日,已完成2.266亿元,为上年同期的172.99%;二是占到该县农民总人数80%以上的果农,人均收入今年达到了6000元。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百折不挠,奋勇争先”的壶口精神鼓舞下,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加快转型发展,做好“五篇文章”,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进入了“黄金期”,实现了精彩“变脸”。
吉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曾有人形象地总结为“收完麦子种棒子(玉米),年年都是老样子。”全县财政收入从2000万元增到3000万元,用了10年时间。面对这一情况,该县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通过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快速发展、争先发展,做好苹果转型、旅游开发、工业崛起、城市建设、民生改善“五篇文章”,瞄准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幸福吉县、和谐家园的目标。
工业是强县的重要支撑。吉县围绕新兴产业抓重点项目,启动了总投资131.9亿元的桑峨500万吨煤电材一体化项目建设,打造高效、清洁、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中石油煤层气总公司投资5亿元,钻探煤层气开发钻井150口,实施煤层气压缩液化项目,建成明珠集气站;积极争取华晋明珠煤矿500万吨化工工业园区和500万吨配煤中心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了昌盛洗煤厂改扩建,走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循环经济新路径。
苹果产业是吉县的“富民”产业。从1987年规模发展到目前,该县苹果产业达到了“五个80%”,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占总村数的82.3%,82.1%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近两年来,该县确立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的“四化联动”的运行机制,目前,全县33万亩耕地中,种植苹果28万亩,共建成各级标准化果园2.6万亩;建成3个果库群,使全县果库容量达到10万吨,保证了全县苹果“季产年销”;在全国27个省市建立了直销窗口;成立了121个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果农5000户;重点支持了总投资4600万元的山西达明一派果果酱系列产品技术开发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顶吉食品公司2万吨苹果深加工项目。目前,他们正在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北京新发地吉县农贸市场,将形成产销一条龙配套服务,成为晋陕豫的苹果集散地。
旅游是吉县的一张“王牌”。2年来,该县按照“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循环,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以壶口瀑布为龙头,以克难坡、人祖山为开发重点,以万亩艺术苹果采摘园为特色,以古贤大坝、柿子滩、管头山、高天山、蔡家川开发为储备,推进“三区一滩一川”建设,打造“黄河旅游名县、人祖文化圣地、休闲度假家园”,形成县内旅游循环圈。目前,该县正在大力推进壶口瀑布5A级景区创建工作,实施了壶口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科普展览馆等建设工程。与霍州煤电集团签订协议,实施克难坡景区修复开发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人祖山旅游开发项目进展顺利,人祖庙等遗址发掘工作基本完成,循环公路基本贯通,投资1.8亿元的人祖文化国际大厦正在兴建。
资源优势积蓄了吉县的实力,快速发展让吉县有了底气。这个山区小县,投资5.6亿元完成了总建筑面积23.99万平方米、荣获“全球不动产人居示范金奖”的吉州新城;投资2亿元,建起了总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开设6个专业的吉州职业学院,并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大学开展校县共建,有效地解决了山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投入上亿元建起了2万余平方米的二级甲等新医院;投资7000万元实施清水河综合治理、环城绿化等生态工程,力推城乡生态化建设。同时,在全县实行高中生免费上学;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车;为农民办理了地质灾害保险;新增就业岗位810个,社会保险基金待遇支付率和确保率都达到100%。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