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师耀泽 刘朝红)2010年以来,享有“煤乡”美誉的煤炭大县乡宁县,“念”起了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核桃经”,踏上了奋力转型跨越的征程。两年来,该县发展核桃10万余亩,实现了由地下转入地上,由“黑色”转向“绿色”新的转变,带领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核桃产业引领转型
地处吕梁山南端的乡宁县是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和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昔日的乡宁,因煤而兴,各项经济指标连年飘红,煤炭企业基本吸纳了所有青壮年劳力,煤矿务工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煤炭资源改革,将这一延续了几十年的看似再也平常不过的“平衡”就此打破,长期习惯于依赖煤企挣快钱的广大农民难寻致富之路,回村务农种粮,仅能养家糊口,难以实现富足生活,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丢弃土地谈发展,无疑是天方夜谭。就在大批农民回村潮的涌动下,2010年初,该县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决定》,将核桃产业确定为“十二五”时期全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明确从2010年开始到“十二五”末,用6年时间力争使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20万亩,实现全县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核桃经济林,人均核桃一项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县财政连续5年对种植核桃的农户每亩每年补助100元,并且在核桃产业工程建成后,由施工单位抚育管护5年。待核桃树成林后,交给当地农民管理受益。给力的扶持政策、优厚的补贴标准和明确的受益主体,化解了农民的担忧,激发了农民发展种植核桃的积极性。
完善机制全力“护航”
转型是众望所盼,承载着百姓幸福生活的希冀。
在调整农业结构大旗挥动下,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在县、乡两级政府优厚补贴的大笔投入中,乡宁发展核桃产业的“强心剂”可谓量大质优,发展核桃受到了百姓的普遍欢迎。
该县在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并非一路坦途,曾出现过核桃田间杂草未及时清除,核桃栽植保护带遭到破坏,苗木未及时抹芽等“重栽轻管”的现象,制约了核桃的发展。
为了保障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县及时启动领导协调机制、督促检查机制、激励奖励机制等机制,严把“五个关口”和坚持“九项制度”。“五个关口”,即严把种苗质量、物资调运、栽植坑开挖、核桃栽植、后期管护,在栽植中,又在每个乡镇建立1处至2处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群众标准化栽植核桃;“九项制度”,即乡镇、财政、监察、林业等部门,坚持栽前现场勘察、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制度,栽中实行项目法人、造林合同和项目监理制度,栽后技术服务、单株成活核算或单位面积达标付款和联合验收制度。2012年初,该县又成立了核桃产业建设调研和检查验收组,对全县两年来实施的核桃工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和检查验收。
各项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核桃建设工程保驾护航;联席会议和密集调研,为核桃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有力地推进核桃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从乡宁县城出发,途经乡台线进入双鹤乡南崖村双凤祥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放眼望去,方圆53平方公里都是双凤祥的核桃基地,农业的大转型在这里被付诸实践。
2010年6月,在外地经营煤炭企业富裕起来的乡宁籍企业家李金才毅然回乡创业,成立双凤祥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图谋农业转型,倾力实施农业开发,做大核桃产业。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公司先后与双凤淹、铁里、岺玉、西村、孝义5个村委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共覆盖25个自然村,开垦复垦土地和流转耕地3.2万余亩,总面积达53平方公里,现已投资1个多亿,发展核桃百万株,核桃基地已初具规模。按照规划,该公司在5年内投资9亿余元,建设以百万株核桃基地为依托,集核桃初、深加工,生态养殖,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农业开发项目。同时,宏福国平农业开发公司投资200余万元,在荒山荒坡上栽植核桃,现已发展1000多亩2万余株;盛地专业合作社吸纳50多个农户入社,投资50余万元,承包撂荒地300多亩,栽植核桃1万余株。
在多个龙头企业的强劲带动下,乡宁各个核桃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你追我赶、争相发展、形式多样、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县核桃栽植面积由2010年前的2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0万余亩,农民人均达到半亩。规划实施面积5000亩以上的乡镇达到7个,连片发展3000亩以上的村委有2个、2000亩以上的村委有6个、1000亩以上的村委有11个。这些核桃产业连片规划建设的实施,规模效应显现,形成了双凤祥农业综合开发公司2万余亩、岭上村委3500亩、苗峪村委3700亩等一批核桃产业发展基地。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