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点多了,66岁的赵彩群收拾完家务,开始忙着做饭了。洁净的厨房里,地上、墙上清一色白净的瓷砖,拧开自来水管洗菜,打开天然气灶烧水……
这是笔者近日在侯马市高村乡下平望新村村民赵彩群家看到的一幕。走进下平望新村,只见一条条水泥街巷宽阔平坦,一排排楼房别具风格,游园、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信息网络、垃圾池等设施齐全。与以前街巷狭窄、房破屋旧、垃圾遍地的旧村相比,简直就是换了人间。
下平望村是侯马市新型农村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探路者。
2012年年初,侯马市委、市政府决定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选择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但具备“两区同建”基础的下平望村作为我市“两区”同建示范点,将新型农村社区与农业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构建农村改貌与农民增收的双赢格局,促进农民生活、生产方式两个转变。
下平望村旧址位于汾河岸畔,距离市区较远,地势低下,共有557户,2300多口人,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942元,低于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由于历史地质的原因,该村自然条件差,三面环坡,居住潮湿,街巷狭窄,村民吃水得到一公里外拉水。旧村整体迁建是下平望村几代人的梦想。
在下平望村“两区同建”的过程中,侯马市力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档次配套,牢固树立“规划引领建设”理念,坚持“整村迁建,节约土地,功能齐全,一步到位”的原则,按照“三高”(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三大”(大手笔、大气魄、大作为)的要求,由市规划局组织专业队伍,结合下平望村的人文历史、物产风貌和周边环境,做出科学、专业、超前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档次不能低、乡土风情不能丢、文化特色不能少、建筑质量不能差、设计风格不雷同”,实现户户通城市自来水、通下水、通暖气、通数字电视、通信息网络,实现硬化、绿化、气化、亮化、净化全覆盖,达到基础设施“五通五化十配套”,同时,在村子周边规划建设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并实施旧村复垦和土地综合开发,全面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水平。
目前,下平望村迁入新村的已有380户、1600余人,其余农户的新房正在建设中,待竣工后将陆续迁住。全部搬迁后,旧村复垦可新增土地400亩,为调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发展产业园区,促进农民增收预留了空间。
在村口,笔者遇到刚从山药园区打工回家的村民段刘勇。他说,自家的5亩地全流转给了利华山药种植合作社,每亩每年500元收益,自己现在园区打工,干些喷药、除草的杂活,每天有30元的工资性收入。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产业园区是关键。在建设新型社区的同时,同步发展产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园区、壮龙头、带基地。下平望村与利华山药种植合作社联合,大力发展山药种植,今年已发展到1000亩,引导100多农户流转土地800亩。
像段刘勇一样在山药园区打工的农民有100多人,成为下平望村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农闲时节,村民则进城打工或经营小买卖,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2012年上半年,下平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在涉农部门的指导帮扶下,下平望村还将引进山药深加工项目,形成辐射周边县市的龙头企业;引进一家现代化、规模化的室内养殖、屠宰深加工企业;与此同时,以下平望村为中心的万亩苗木基地也正在规划建设中,旧村复垦和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也正在加紧实施。
“两区同建”让下平望村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随着“五通五化十配套”和农业产业园区的逐步建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下平望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甚至比城里人还要好的新生活。(通讯员 刘士斌 崔选荣)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