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努力学习,就out(落伍)了。”这是临汾供电公司很多青年员工的口头禅。多年来,临汾供电公司高度重视“榜样”引领作用,激励青年员工岗位成才的热情。2011年8月,该公司筹建了“卢洪宝变电检修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企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创新的“试验田”。两年来,在“试验田”效应的带动下,该公司广大青年员工迅速成长,从而推动企业向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
标杆引路 放飞员工成才梦想
1991年,卢洪宝从山西电力学校毕业分配到临汾变电工区工作。20年来,他一门心思钻研检修技术,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技能专家的华丽转身,2008年被山西省电力公司、华北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评为“技能专家”。2011年被山西省电力公司评为“变电检修首席专家”。
沃土育好苗。有了这一较好的“家底”,该公司着手筹建起“卢洪宝变电检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垦了一分企业人才培养和员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试验田”。
工作室这棵“苗”栽下后,该公司系统规划了工作室创建工作,把重点落在“学技术、出成果、创效益”上,每位成员都确立了年度创新创效目标,并与工作室签订了创新目标任务书。
“工作室要成长为学习型、合作型、辐射型、成长型的团队,才能在师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上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卢洪宝对工作室的定位。
机制铺路 激活全局培训一盘棋
“卢师傅结合工作实际讲技术,耐心细致,每次我都有收获。”成员郭建军感慨地说。
卢洪宝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后,该公司完成了从传统“师带徒”向学习型“传帮带”的转变。成立之初,工作室就确定了“三个主动”制度:即主动学习,提高技术技能;主动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主动总结,超越自我。“这样一来,为实现制度和文化的相辅相成做足了准备。”卢洪宝说。
在基础管理上,工作室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成果发布及奖励制度、工作室业绩考评制度等,进一步梳理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制定和修编出更加详尽的各项工作指导书,使日常管理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在工作室的带动下,该公司结合各专业要求,加快一线班组成员从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建立了月月有计划、人人有档案、次次有考核的培训机制,随时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大家学习业务知识、搞创新。推出“分享式”培训,要求所有员工都要与大家分享知识储备、科技创新成果等。
载体支撑 实现员工效率能力双提升
“有了这个‘法宝’,我们可省劲了。”提起“110kV带电清洁隔离开关触头装置”,该公司从事检修生产的人员都赞不绝口。
临汾区域的隔离开关大多时候都是在“霾”头运行,积淀的污垢使得触头动辄“发烧”,成为电网连续可靠运行的一大障碍。面对这一“顽症”,卢洪宝成立了课题攻关小组,历经一年的反复测试和试验,2012年9月,终于克服了设备带电进行发热处理的技术把难题,研制出了“110kV带电清洁隔离开关触头装置”。
“原先处理一起发热故障,至少得八九个人,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好啦,最多两个人,10分钟就能轻松完成,最重要的是还不用停电。”工作室成员乔涛解释说。
在卢洪宝的带动下,工作室涌现了一批专业人才,24名成员中,2人拥有高级技师、4人拥有技师职称。成立两年来,先后开展了电缆冷缩终端头制作、电压互感器解体故障分析、SF6断路器标准化检漏作业、断路器最低动作电压标准化测试、变压器有载开关结构及动作原理等实战演练及高技能人才培训30余次,举办技术交流、难题攻关及课题研讨10余次,完成科技项目6项,其中自主创新4项,有2项已申报国家专利。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工作室的成功经验也激活了临汾公司班组建设的“因子”。该公司在班组建设中充分利用工作室已有成果,开展“班组长论坛”等活动,促进工作室与其他班组、其他专业进行交流研讨,从而带动公司上下掀起比学赶帮超热潮。
(陈爱红 景晓邠)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