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壶口。
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字眼,却交合融汇成吉县的两大品牌:一个代表着主导产业,一个带动了旅游经济。作为山西十大品牌之一的特色农产品,吉县苹果一如滔滔黄河水,涌入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
在吉县苹果越来越具竞争力的同时,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成为发展苹果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该县先后引进了顶吉、达明一派、彤顺源等苹果深加工项目公司,形成苹果工业园区。
在吉县车城乡兰家河村苹果工业园区,顶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建成并部分投产,与其相邻的,是正在紧张建设中的达明一派、彤顺源等项目。
“去年11月份就试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主打果醋和果酒。”山西顶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峰说,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保健,作为发酵型饮料的果醋和果酒,自然受到了消费者更多的青睐。
谈及投资苹果深加工项目的初衷,这个一手策划将“紫晨醋爽”推向全国的经理人笑了笑,说:“我是吉县人,我清楚在这儿做这件事的优势所在。”
对于自己所说的“优势所在”,葛峰作了详细描述:吉县有着“苹果之乡”的美誉,无论资源成本还是结构成本,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吉县苹果畅销国内外的情况下,苹果深加工市场却仍处“空白阶段”。2011年,在吉县县委、县政府的盛情邀请下,他返乡投资筹建企业,带动家乡苹果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对果农的采访中,不少人告诉记者,苹果的品相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价格的高低,尽管品种相同、口感相同,但价格却有所差距。“个儿大、颜色好看的苹果,肯定要比‘长相’一般的价格高。”果农闫大妈说,“听说搞苹果深加工,不需要苹果‘长’得那么好看。你给问问,是不是这样?”
记者将闫大妈的疑问转述给葛峰时,他肯定了这种说法:“果醋、果酒加工主要以品相一般的普通苹果为原料。”据他介绍,公司引进了目前最先进的德国液态发酵酿造设备和意大利的生产灌装线,采用最新的自吸式生物发酵技术工艺,并聘请来省内知名酿造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产品的质量。
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预定年产1.5万吨果醋、5000吨果酒来计算,年可转化苹果就需5万多吨,仅此一项就可给果农带来上千万元的效益。
“这样,一来解决了普通苹果的滞销问题,二来提升了苹果的价值。”他自信地说,果醋、果酒等饮品陆续上市后,将来还要把苹果加工和农业旅游结合起来,“把深加工产品做成像吉县苹果一样的知名品牌”。(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