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因为技术、资金、营销能力、生产能力、产品单一的种种局限,在市场疲软之时,就会风雨飘摇,存在着生存的轮回,更无法谈到发展二字。历经几次金融危机之后,幸存下来的民营企业是否考虑过如何经营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危机之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固然是提高竞争力的最好办法,但是此行之路非常艰难,何妨考虑做新做精,寻找市场中的“盲点”、市场中的缝隙,认清自己的劣势,绕开大道走小道,因为创新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
有人说,民营企业就像黄山上的松树,在坚硬的岩峰中傲然生长,只要给点阳光就会灿烂无比,这一点说明民营企业生存能力强,善于在夹缝中争得自己生存之地。可是更多的时候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明白自己不具备与大企业相抗衡的产品开发与技术革新能力、不能与大企业面对面的市场营销竞争,你的人才库永远和大企业无法比拟。既然规模、资金和技术力量都有局限性,在确定经营方向时,就必须避大就小,不要追求全面铺开,而是缝隙战略,做强不做大。
偌大的市场,缝隙领域不在少数。在越来越细分的市场中,规模小一类产品大企业一般不会感兴趣,小微企业如果能抓住某一细小目标市场,集中力量同样可以创造出优势。比如我市翼城县的福泰阀门,在整体上来说是落后于大公司,但是局域阀门领域之内有着质量高、性能好,是大公司必选之品,从而获得该产品研发的相对优势,不起眼的阀门竟也漂洋过海远销国外。有了优势,生存发展就不再是问题,还能通过地域的拓展不断把生产做大,甚至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成为出口小巨人。
时下,企业升级转型炙手可热,企业都在产品升级、探索如何获取更多的利润。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往往是一种内部规模经济,通过进行单一产品大批量的生产来降低成本,收取规模效益。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当今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作为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何不发挥自己固有的灵活性,及时调整生产策略,一旦看准生产项目,就果断作出决策,迅速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抓紧组织生产,抢先拿出高质量的产品推向市场,抢夺自己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 宋榜娟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