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煤气公司抢修鼓楼南大街供气管网小记

2013-08-07 09:19: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监测结果:地坑内的煤气浓度近1000PPM,接近极限。”“先接送风机,安装送风管;准备防毒面具,尽快下去确定漏点位置;做好警示,别让抽烟的行人靠近,警示牌摆放的位置再远两米。”市煤气公司运行部经理荆晋生不假思索地发出一道道指令。

8月1日上午9时许,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市区鼓楼南大街师大十字南50米处,十余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市煤气公司抢修班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正对这里发生泄露的一条中压管线进行抢修。

这条供气管线是贯通市区南北的主管线,承担着两万多户家庭的煤气输送任务。既要保抢修,又要保供气,这就要求抢修班必须在中午用气高峰来临之前完成抢修,保证两万多户家庭能够顺利使用煤气。留给他们的,只有不到3个小时。

抢修班紧急行动起来。现场紧张、凝重,却又井然有序。

“煤气泄露的原因主要是供气管线年代久远,长期腐蚀造成穿孔,产生了漏气。”检修中心主任张伟说:“这条管线早在1992年敷设完成随后投入使用,是市区整体供气管网中的主管线之一,也是我们重点巡查的管线。”提前发现管线泄露,能够为及时抢修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充裕的时间。负责这一区域的巡线员袁晓琴每天要巡查9公里的管线,正是由于她的细致认真,在普通的巡查中发现了此次漏点。她说:“我经过这里时,手中的测漏仪显示煤气浓度为20PPM,而且一天时间内浓度不断升高,高于正常值。”随即,她将这一情况上报,并密切关注漏点变化。

抢修中心根据具体煤气浓度的变化以及现场情况,很快安排了抢修计划。一方面向市政部门申请路面开挖,一方面调配人手到达现场进行漏点定位。

现场,已经开挖的地坑深约两米。抢修员段柱身着厚厚的棉质防静电服、戴上防毒面具钻了下去。由于地坑中条件复杂、环境恶劣,自来水、电缆、污水管等各种管线纵横交错,他只能蜷起身子侧躺在泥坑中,腾出一只手抹掉管道上的泥土、杂物,并将肥皂水均匀地抹在管道上。他经过细心地观察,管线上细微的一处漏点找到了。

此时距段柱下到地坑中已经过去了10分钟,在现场安全员的提醒下,他钻出地坑,另一名抢险员随即接过面具向坑下钻去。段柱告诉记者:“地坑中煤气浓度高,煤气又是有毒气体,为了保证安全我们每10分钟换一次班。”在泥坑中摸爬,段柱的身上不仅脏乱不堪,连头发和脸上也沾满了泥土,厚厚的防静电服已经被汗水湿透。

半个小时过去了,在几名抢险人员的努力下,管道漏点附近的残余防腐层清理完毕。这时抢险队员发现,由于管道腐蚀严重,已经不允许采取焊接的方法进行修理。

“用煤气管卡,一定没问题。”经过简单的分析,抢修班班长李爱军提出这一方案。他的抢修经验非常丰富,自从1996年进入煤气公司抢修班,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在抢修一线,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抢修现场,处理过错综复杂的困难局面。他说:“煤气管卡是特制专用的管卡,耐高温、耐腐蚀,只要安装到位,就能绝对确保安全,不会再发生泄露。”9:40,抢修员开始地坑清理,为下一步抢修打造充足的作业空间;10:05,清理完成,地坑空间具备了两名抢险队员安装管卡的环境条件;10:15,煤气管卡上黄油涂抹完成,达到了防静电要求,满足安装条件;10:40,管卡安装完毕,此次抢修临近尾声。“关闭送风机,通知阀门组打开阀门开始供气。”李爱军向抢险员们做着安排。他告诉记者:“只要再检测一次,就可以进行回填。”此时已经临近中午,抢修的两个多小时内,气温不断的攀升。十余名在现场值守的工程师、抢修员、巡线员、安全员都汗流浃背。

检修中心主任张伟说,入夏以来,市煤气公司检修中心先后安排抢修抢险47次。抢修员们每天都在又脏又累,而且具有高度危险的环境中度过。

“保障煤气供应是民生工程,关乎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抢修班的25名成员经年累月的奔波在抢险一线,不因环境恶劣而抱怨,不因工作劳累而敷衍,用他们的努力为安全供气保驾护航。”煤气公司运行部经理荆晋生无不自豪地说:“我们的抢修员能够将岗位作为职责而勇于承担,将工作当成事业而兢兢业业。”这个盛夏时节,有这样一群身着厚厚的棉质工装的人,他们一身长衣长裤在炎热的环境中突兀、显眼,却又美丽、执着。临汾煤气抢修员们,斗高温、战酷暑,与隐患搏斗,同时间赛跑,用行动在平阳大地的大街小巷中,描绘了一抹极富魅力的蓝色风景。 本报记者 柴云祥 实习生 柏梦然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