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丁陶广场夜景。
初秋的襄汾,每逢夜幕降临,滨河公园灯光四溢,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party中,让人流连忘返。你看,人们或聚集在一起跳欢快的广场舞,或坐在憩凳上拉家常,或在景区悠闲散步,或在跑步健身,年轻人在篮球架下挥洒青春汗水,孩子们在儿童木马上留下童年回忆。不远的地方,分秒必争的道路改造,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一组组动感的画面,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生机。
转型催生“大县城”规划
俯瞰襄汾县城,一条铁路、一条河流和一条大运公路在城市中心穿过,将城市分成了两半,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襄汾城建工作举步维艰,形成了“大县小城、平川县山城”的尴尬局面。除了县城建设先天不足,襄汾县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心城镇集聚效应有限、发展比较滞后、辐射能力弱,加上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配套政策尚未建立,导致县城设施落后、城镇化率低、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襄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困境不是绝境,出路在于思路。面对现实,如何打造一座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城,提升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摆在了襄汾规划者的面前。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导向和决策支撑,城市发展没有规划,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襄汾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宏志在6月4日召开的全县总体规划修编初步成果汇报会上深有感触地说。
自2010年以来,襄汾县结合全市发展战略,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紧紧依托国内著名设计规划单位,先后数次高标准、高品位的修编了县城规划,提出了“东提、西扩、北推进”的大县城建设思路,使襄汾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文化特色鲜明、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新区。在新的总体规划中,布局将呈现“两区、双心、一带、五组团”框架,“两区”即东城区与西城区,“双心”即西城、东城两个中心,西城区中心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体卫生为主,东城区中心以商业金融和文化娱乐为主,“一带”为滨河绿化景观带,“五组团”为居住区,即:东北组团、东南组团、旧城组团、西北组团、西南组团的发展模式。预计到“十二五”末,通过持续引深大县城战略,使县城提质扩容,实现城区20平方公里、15万人口发展目标。
规划的修编,展现出襄汾县城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而持续推进的县城路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使这一蓝图变为现实。
拓展路网奠定发展基础
如果把一个扩张的城市看做一个人的话,那么,遍布城市的路网就是一个人的血管,“血管”延伸到哪里,城市的触角便会跟随到哪里。在宜居新区的建设中,襄汾县把城市路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平安大道、丁陶大道北延道路、滨河公园西路北延等一条条宽阔道路建设正全面唱响“西扩北推进路网工程”的交响曲。
“以前,这些路坑坑洼洼,要是下雨的话就更不好走了。如今马路变宽了,路面也硬化了,从我家到河东区时间缩短了,特别方便!”自1992年至今一直居住在河西区纸厂旧址的王亚丽,亲历了丁陶中路的变迁史。同丁陶中路一起,丁陶西路西延、丁陶步行街西延、和谐路北延、平安大道共同构起襄汾县城西扩路网工程。
整个西扩路网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综合管沟、照明、绿化、排水等工程,概算总投资1.1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实现由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宜居新区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襄汾县委书记王国平多次深入项目一线现场办公,满怀信心地说“北推路网是加快推进全市‘一城三区’战略步伐,打造半小时通达尧都、洪洞生活圈的重要载体;同时,将在我县形成一条连接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贯通产业园区、城镇社区和旅游景区的黄金线路。这些工程完工后,将进一步带动全县经济结构调整,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襄汾县城先后拓宽改造和新建道路21.3公里,基本形成了“五纵三横”的路网格局。如今 沿滨河东路总投资8亿元的泽欣花园、财星嘉苑、晨光花园、水韵花园等一大批高层正拔地而起,丁陶大道尚都小区已具备入住条件,丁陶西路总投资5.9亿元的金融住宅小区及锦华名苑住宅小区正在紧张施工中。路网的不断完善、不断延伸,正在为这座城市的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红利”。
完善功能提升宜居质量
近年来,襄汾县着眼于完善城市功能,在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连续三年确定了十大民生项目和十大城市建设项目,并随着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
今年以来,总投资达20亿元的自来水改造工程、集中供热工程、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公厕建设等一大批涉及民生的项目纷纷启动。目前,县城主干街道和人群密集处合理规划建设了8座厕所,并全部免费投入使用。集中供热项目,新建4座换热站。自来水改造项目,投资300万元,新打900米深水井1眼,有效改善了水质;投资300万元,在府前街、桥西街、龙山路新建3座公厕和2座垃圾中转站,解决群众如厕难、生活垃圾处理难的问题;和谐小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整齐划一,宽阔的道路与两旁的松柏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一幢幢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竣工,该县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梦终于实现。
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时,该县还重点实施了滨河公园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丁陶大道住宅区建设项目等商品房建设,让襄汾不同群体的人们“住有所居”。
在提供给市民舒适的居住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襄汾还非常注重通过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品味,体现襄汾文化元素,营造一种城市人文的气息。位于滨河公园的观象台占地1万平方米左右,中心雕塑将由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观象台提炼而成,周围以附属雕塑、草坪、微地形、灌木景观树相辅,在这里,你可以像当年尧王委 派羲和观察崇山太阳方位变化确定节令,指导农业生产那样,体验“观天授时”的科学价值。除了观象广场,占地26000多平方米锣鼓广场是展示襄汾县悠久历史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建设。锣鼓广场通过形态各异的锣鼓主题雕塑,展现出襄汾锣鼓之乡的厚重文化,进一步使根祖文化之乡这张文化旅游名片更加深入人心。
“经济带”助力宜居新区发展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是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天”字号工程,也是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标杆项目,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打破了行政区划,改变了过去县域经济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推动临汾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引擎。作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襄汾县对于这项工程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市“一城三区”和“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总体部署,综合考虑县情实际,制定出台了“襄汾县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规划”。宜居宜业新区方面,以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投资5.26亿元建成的滨河公园为中心,规划了沿汾河一处深度治理,两处中度治理和三处轻度治理,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大县城扩张战略,同时在特色小城镇方面,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完善赵康、南贾等一般建制镇的设 施功能;充分发挥汾城、古城等中心镇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和工业经济强镇;加快实施与临汾城区毗邻的邓庄、襄陵小城镇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桥头堡,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干净整洁的生态空间,使之成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襄汾段建设中“一条绿色带、生态带、经济带、城镇带、文化带,长远发展的潜力带、增长极”的一个亮点。
如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襄汾段正展现出她的独特魅力与活力。在6月29日的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襄汾县与广东中惠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约了玛斯兰德欧式温泉度假小镇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500余亩。将依托襄汾县邓庄镇温泉村丰富的温泉资源,拟用3年时间,完成玛斯兰德欧式温泉度假小镇建设,形成晋南地区旅游集散、温泉度假、娱乐休闲、生态养生、欧式风情商业、养老等六大功能服务中心,打造国家4A级旅游度假景区。
“总体部署、逐年实施、动态管理、五年见效”,襄汾县一贯的政策连续性正在持续深入的影响着这座镶嵌在汾水之畔,蕴含着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城市。她的活力在不断延伸的路网中释放,她的魅力在不断升高的楼宇间展现,她的宜居在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中体现。一座新的城市将在汾河两岸崛起。通讯员张建华 王璐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