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诚宏)今年以来,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组织实施了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我市的做法,主要是正确把握了“四个关系”:一是正确把握水保工程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今年,我市始终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县、乡、村党政一把手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万亩,实施生态修复面积75.8万亩,建设淤地坝11座,完成高标准的坝滩连治工程6处。
二是正确把握水保工程建设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淤地坝在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汾西等县就开始打坝淤地。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淤地坝1951座,其中骨干坝314座,中型淤地坝207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淤地坝,在充分发挥其拦沙、防洪、淤地、护地等综合功能的同时,也衍生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每年汛前,我市都逐坝落实行政、技术、管护责任人和管护经费,并在当地新闻媒体进行公示;逐坝排查和处理坝体和放水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并完善度汛预案。
入汛后,市县两级淤地坝工程防汛领导组坚持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雨情汛情,严防死守,确保全市的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
三是正确把握水保工程建设与科学管护的关系。我市在水保工程建设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工程建管新模式,即:工程实施坚持“四制”,质量安全严把“四关”,内业资料依照“八盒”,工程管护落实“一人一坝管护制度”和“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我市521座大中型淤地坝均落实了管护责任人,并按照骨干坝600元,中型坝400元的标准,落实管护经费55.7万元,为淤地坝的安全运行和持久造福群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正确把握水保工程建设与精品打造的关系。今年,我市依托水保重点工程,捆绑项目,整合资金,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悉心打造出了一批精品工程,如永和赵家沟国家水保重点工程、李家崖坡改梯工程、大宁秀岩、野丰沟坝地、乌落坡改梯工程、隰县汪家沟沟坝地、鱼家沟坝地、路家峪小流域综合治理、路家峪骨干坝除险加固工程。我市依托精品工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整体上规模、上水平。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