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正当时

2014-10-01 08:58: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临汾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力度,极大地丰富社会商品,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巨大发展。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国初期,临汾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65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8.4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13年超过了1200亿元,达到1223.9亿元。2013年的经济总量比1949年增加了144倍,2014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65年一年的总量,是1949年的3.4倍。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由1949年的72元上升到1978年的291元,2013年提高到27949元,扣除价格因素,2013年比1949年增长45.2倍,比1978年增长19.5倍。

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1952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1679万元,1978年增加到9411万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连续跨越新台阶。1996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2013年超过190亿元,达到199.4亿元。2013年财政收入比1952年增长1187倍。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粮食产量稳步增长1949年全市粮食产量只有34.8万吨,1978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到86.1万吨。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5年粮食产量超过130万吨,2010年超过200万吨,2013年达到232.3万吨,与1952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5.7倍;水果产量1949年0.5万吨,1978年增加到2.8万吨,2013年达到57.9万吨,比1949年增长109倍;蔬菜产量1949年4.5万吨,1978年增加到18.8万吨,2013年达到117.3万吨,比1949年增长25倍。

四、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327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3.5亿元,2013年达到675.7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030倍和54.7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49年的3.3%上升到1978年的41.9%,2013年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达到55.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3年与1949年相比,原煤产量由23万吨增加到5599万吨,增长242.4倍;焦炭由1万吨,增加到2080万吨,增长2079倍;发电量由42万千瓦时增加到1913471万千瓦时,增长4.5万倍;钢材由1965年的15吨增加到1321万吨,增长88万倍;化肥产量由1970年的0.2万吨增加到10万吨,增长50倍。

五、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国初期到1978年,临汾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49年服务业增加值只有0.2亿元,1978年增加到1.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认识的深化,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04亿元,比1949年增长206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188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99.4亿元,增长273倍;批零住宿餐营业增加值由1091万元增加到97.6亿元,增长34.4倍。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

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65年来,临汾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全市农业在经济中占居主要地位,1949年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4.9%。65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1978年,工业占比由1949年的3.3%提高到41.9%,而农业占比则由74.9%下降到27%。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得到大力促进。到2013年,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7%下降为7.1%,第二产业由50.7%上升为59.9%,第三产业则由22.3%大幅上升至33%。

七、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建国初期,临汾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4%。1978年,随着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3.2%。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13年,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比1952年提高35.3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1978年到2013年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

八、运输通讯业取得空前发展65年来,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不仅满足了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307公里增加到18025公里,增长57.7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3年达到462公里。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固定电话用户由1952年的205部升至1978年的1.4万部。改革开放后,邮电通信业实现超速发展,2013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3.9万部,比1952年增长2628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5年的0.4万部增加到2023年末的393.6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9.9部/百人。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从1952年的22.5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363.5万元,2013年增加到36.3亿元,比1925年和1978年增长1.6万倍和999倍。

九、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在经历了低速徘徊后,近20年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年来,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93年的779万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71704万美元,增长91.1倍,年均增长25.4%;进口总额由1993年的50万美元扩大到55491万美元,增长1109倍,年均增长12.8%。出口额由1993年的729万美元扩大到16213万美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16.8%。

十、城乡居民收支快速增加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121元提高到1978年的260元,2013年增加到219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60年的45元提高到1978年的57元,2013年增加到7768元。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期。全市居民人均消费由1949年的63元,提高到1978年的114元,1995年突破1000元,2008年突破5000元,2013年达到8848元。

十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义务、高等、职业等教育方式都得到迅速发展。2013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1962年的247人增加到1978年的2168人,2013年达到4.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人数由1952年的1664人,增加到1978年的1849人,2013年达到11639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由1952年的5883人,增加到1978年的21万人,2013年达到25.2万人。

十二、城乡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建国初期,全市卫生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城镇,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难以保障。经过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3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76个,比1952年增加8.3倍。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比1952年增加33.3倍。卫生机构床位1.8万张,比1952年增加107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3.96张,远高于1952年0.11张的水平。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将初步形成。

十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物质水平的普遍低下造成人们偏重物质上的追求,公共文化服务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前期也没有明显改观。但在改革开放后期,经济发展阶段和人们需求的提高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迅速,一个覆盖全市城镇和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7个,比1952年增长16倍。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比1980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总之,过去的65年,是临汾人民阔步前进的65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65年。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的临汾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开创经济和社会建设新局面!通讯员 苏彩凤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