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中国”的区域范本

2014-10-27 08:15: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古称平阳,后因临近汾河得名。

10万年前,襄汾“丁村人”在古老的汾河沿岸生息、繁衍,史前时代人类的智慧火花在这里迸发!星移斗转,汾河垂垂老矣。从肥田沃流到旱涝无定,从北宋年间“万筏下河汾”到清代“通舟于汾”已无可能,这条穿过城市的河流两岸已渐失天然丰润,不复风光。

“无论哪个区域,都必须立足自身、突出特色、找准定位。”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临汾市委、市政府把汾河河道治理修复与生态工程作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基础工程、龙头工程,并纳入全省第一批转型综改标杆项目,2009年,贷款融资14.9亿元,对汾河临汾城区段进行了深度治理,建成了万亩汾河生态园,2012年,又提出了建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以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为抓手,依次开展基础工程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2012年以来,这一承载历史、指引未来的战略构想以及时至今日日渐铺开的“沿汾崛起、两翼齐飞”经济发展新宏图,在日新月异的平阳大地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而汾河,这条穿城而过的古老河流,也以她浓妆淡抹的婀娜新姿不仅成为文明开放新临汾新历史的承载者,更成为这座城市走向富裕和谐的见证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记载,汾河干流在临汾境内的流向为:汾河出灵霍山峡进入霍州市境内……入洪洞县境内,进入下游段……从洪洞出境到韩村进入临汾市区……再南流,进入襄汾县境……出襄汾进曲沃县、侯马市边境……南北173公里长的汾河干流覆盖沿汾6个县(市、区),以此为核心区的“经济带”成为全市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立体生态环境最好、建设发展成本最小、最可提升塑造的区域。在市区段深度治理的基础上,2012年4月,我市向国开行贷款43.1亿元,启动实施了纵贯临汾南北的百公里汾河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2012年4月19日,以我市水利部门为主的汾河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及道路工程建设指挥部(简称“治汾办”)正式成立,负责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各县(市、区)也成立了工程项目部,具体负责辖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招投标等事宜。

自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市委书记罗清宇多次深入工程现场指导、督促;市委副书记、市长岳普煜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办公会上开展专题研究,为工程建设排忧解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建民作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不间断组织召开协调推进会,对工程进度、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等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谋划、协调,为工程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市人大、市政协也多次进行实地观摩和专题调研,对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与监督;市、县两级指挥部沟通顺畅,衔接有力,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我市从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监督等方面坚持科学化、制度化进行,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三类标准进行科学布局:对汾河穿城而过的霍州、洪洞、尧都、襄汾城区段共24.78公里进行深度治理,拓宽河道,筑坝蓄水,铺筑园路,建设景观,绿化美化,打造城市滨河生态公园;对沿河赵城、甘亭等13个小城镇区段共27.18公里进行中度治理,筑坝蓄水,硬化堤顶,深度绿化,打造城镇亲水景观走廊;对其他河段共64.28公里进行一般治理,加固堤防,进行绿化,建设生态湿地。

截至目前,百公里汾河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已全部完工,共完成投资43.4亿元,完成河道疏浚158.3公里,新建和加固堤防263.8公里,完成土石方8675.4万立方米,绿化和防护林2990.7万平方米。汾河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推进为全市“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整体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汾河沿岸环境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和全面提升,绿化面积和蓄水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效益开始显现。

畅通交通助力城市发展

2012年正式启动、2013年全面开建的滨河东路贯通工程是我市“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和尧都区、洪洞县、襄汾县“一城三区”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推进现代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工程自洪洞县已建滨河东路南端始,途经洪洞县甘亭镇、尧都区、临汾开发区,止于襄汾县丁陶大道,全长51.06公里,路基宽度60米,双向八车道,投资概算40亿元。该工程的完工对完善城市交通路网、拉大城市框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具有重要意义。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内,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物流园区、旅游景区、文明村镇建设已全面铺开,如何使交通助力“经济带”全面发展,市交通运输局多措并举加快工程建设。

市交通运输局根据各县、区分段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制定了关键项目节点工期,要求各县、区项目建设单位明确目标任务,倒排工期,积极推进;现场督查协调尧都区涝洰河大桥、襄汾汾河大桥、洪洞涧河大桥工程一线,研究、制订可行性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在全线路面油层铺装、桥梁梁板施工前,派出技术人员驻守一线,同各县、区施工单位人员会同研究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尤其是对尧都区北延下穿309国道框架桥的荷载进行多次验算,以确保通车后桥梁的安全运营;及时组织对完工的各分段路基工程进行中间验收,为后续路面工程施工创造积极条件,并于5月上旬对全线质量安全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全线通报,为按期保质完工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滨河东路贯通工程全线路基及中小桥涵工程、地下管网工程已全部完工,路面工程基本完工,3座大桥、路灯、绿化、安保等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有序施工。全线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预计11月底除尧都区涝洰河桥工程外,可全面完工通车。

特色园区构建产业新城

10个现代农业园区、18个工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17个主要旅游景区……截至2013年年底的相关数据显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核心区招商引资项目127个,签约金额1753亿元,占到全市招商签约金额的58%,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5%。18个工业园区共实现工业产值103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3.9亿元的52%。

园区经济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动力。按照“大园区、大项目、大企业”的思路,我市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带内一批投资规模大、循环效益好的园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

尧都区乐视城郊现代农业产业园、洪洞县天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曲沃县磨盘岭现代农业园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沿汾6县(市、区)先后规划建设的十大农业园区因地制宜,融入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众多现代农业元素,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十大农业园区已完成投资21.086亿元,建设规模54000亩。

工业园区建设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重点培育了包括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千万吨级特优钢循环工业园区、大型煤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18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18个工业园区中,包括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总面积49.47万亩,目前已入驻企业172户。

依托大西高铁、晋侯高速、民航机场等重点交通设施,着力推进山西国际陆港园区、临汾城北物流园区等6大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以工业物流、生鲜冷链、商贸商业物流为主导,以大型交易中心、展贸中心、高端市场为主要业态,以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现代仓储、运输、加工为配套的现代化、开放式的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目前6个物流园区已有4个开工建设。

围绕“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我市充分发挥沿汾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内串并17个主要文化旅游景区,设计了五大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大槐树、帝尧、丁陶、晋文化、中镇霍山五大文化旅游区,倾力打造“中华根·黄河魂·尧乡韵·晋国风”的临汾特色文化旅游形象。

城乡并茂聚焦民生发展

作为临汾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以汾河流域为载体的“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对临汾未来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意义重大,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无疑是保持经济带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围绕“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思路,我市大力推进以“一城三区”和“侯曲同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临汾都市圈和侯马都市圈建设,强力打造临汾、侯马两个中心城市,着力推进霍州、辛置一体化,打造北部门户城市;试点建设洪洞甘亭、襄汾汾城等5个小城市;大力实施霍州大张、曲沃高显等15个重点镇和新农村连片建设。

同时,按照“社区与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繁荣”的总体思路,我市还扎实做好生态社区和生态农业园区“两区同建”工作,进一步推动“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工作。目前临汾都市圈内,以环城高速、108国道、滨河东西路为主体的“一城三区”交通网已基本形成,侯马、曲沃同城化框架正在搭建,霍州、辛置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15个小城镇中已有11个启动开展了连片规划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尧都区乔村新村、洪洞甘亭皇英生态民俗小镇等6个“两区同建”试点建设顺利推进。

在经济带内实施扩容提质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市努力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临汾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路子。

文明传承滋润魅力临汾

帝尧文化、根祖文化、三晋文化、丁陶文化……黄河壶口瀑布、大槐树祭祖园、丁村文化遗址、洪洞广胜寺……汾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以经济带为契机,深度挖掘和整合沿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增强汾河流域文化凝聚力,也使旅游业能够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吸纳地方就业、改善民生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为我市新兴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以其高贡献率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为打造全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展示区,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支持的良好发展氛围。通过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全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沿汾河文化旅游发展带建设,塑造“中华根·黄河魂·尧乡韵·晋国风”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建设中镇霍山旅游区、大槐树旅游区、尧文化旅游区、丁村文化旅游区和晋文化旅游区五大景区,构建“一带、五区、十点、一线”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通过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把文化塑造作为牵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通过文化建设使地方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得到同步提升。

这是一条自北向南源远流长的古老河流,曾古色古香、润泽平阳。今天,汾河沿岸再展宏图,留下一串城市的成长足迹。

这是一幅为打造“美丽中国”区域范本筑牢决定性意义基础的宏伟构想:8章28节内容充实、指向明确的《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凸显了政府的智慧和信心!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科学发展的主题鲜明,转型跨越的豪情满怀,乘“转型综改试验区”东风,临汾,这座孕育着悠久历史与丰裕资源的城市,正雄姿英发,快速崛起!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