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百里汾河经济带”强劲发展势头已初具雏形

2014-11-26 08:54: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为全面加快临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在推动“经济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加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规划制定和实施,通过整合区域内部资源找准发展潜力,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做到站位高、标准高,注重经济带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四化一体”同步推进。目前,临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已初具雏形,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一、百里汾河经济带”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现状

建国以来,“百里汾河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汾河经济带发展步伐明显较快,经济总量大幅增长。1949年至1978年,汾河经济带经济总量由0.7亿增加到7.8亿元,年均增长8.9%。改革开放以来,“汾河经济带”经济总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90年达到32.1亿元,2000年扩大到151.4亿元,2013年达到890.7亿元,年均增长14.5%,比改革开放前加快5.6个百分点。2013年,汾河经济带7个县(市、区)GDP总量均超过80亿元,其中有4个县(市、区)超过100亿元,百亿大县比2004年增加3个。其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尧都区生产总值达24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排在第二位的洪洞达到165.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3.5%;第三是襄汾达125.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0.2%;第四是曲沃达100.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2%。4县(市、区)经济总量为633.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51.8%。

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汾河经济带”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一降二升三稳”特征。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呈现稳中有升。2013年,汾河经济带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7%,比1949年低6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比1949年提高5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38.7%,比1949年提高17.6个百分点。汾河经济带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75.2:3.7:21.1调整为2013年的6.7:54.6:38.7,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最近10年,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差距缩小,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从整体上看,“汾河经济带”产业结构与全市产业结构基本一致,均呈“二三一”型,不同之处是更优于全市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市高5.7个百分点。分县市看,尧都区和侯马市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呈“三二一”结构,其他县市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呈“二三一”型产业结构。2013年,尧都区产业结构为3.8:26.2:63.7,侯马市产业结构为4.0:30.2:59.4,尧都区和侯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0.7和26.4个百分点。

二、百里汾河经济带”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协调首先是第一产业中的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偏低。与“十五”末的2005年相比,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措施的落实和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畜牧业占全部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有所下降,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3年,汾河经济带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分别为69.8%、3.1%、24.7%、1.2和1.2%,牧业比重比2005年下降2个百分点,林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分别比全省低1.7和3.4个百分点,存在明显差距。

其次是在工业经济内部,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采掘业居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很小比重,并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制造业增加值达276.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3%,比2005年下降8.1个百分点;采掘业增加值140.9亿元,占32.1%,比2005年扩大7.2个百分点;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21.7亿元,仅占4.9%,比2005年扩大0.9个百分点。与全省7.9%的比重相比,低3个百分点。

三是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新型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2013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4.9%和25.2%,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超过50%。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金融保险业比重为9.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5个百分点。

2.县市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一是服务业比重差异明显。2013年,汾河经济带7县(市、区)服务业比重超过50%的有两个市(区)。其中,尧都区最高,达到63.7%。其次是侯马市59.4%,曲沃最低仅19.2%,比尧都区低44.5个百分点,高差位居三次产业之首;第二产业比重超过60%有4个县,分别是霍州、洪洞、曲沃和襄汾,比重分别为72.3%、70%、68.8%和62.6%,最低的尧都区为32.5%,高低相差39.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达到10%以上的有两个县,分别是曲沃和襄汾,比重为12%和10.2%,最低的尧都区3.8%,高低相差8.2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内部结构差异较大。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汾河经济带以制造业为主。2013年制造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3%,采掘业占32.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仅占4.9%,这三大行业呈“金字塔”分布。制造业因占有绝对比重,成为“金字塔”雄厚的底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成为塔尖。分县(市、区)看,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侯马、襄汾和曲沃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90%以上,以采掘业为主导产业的霍州和洪洞采掘业分别占到69.5%和55.6%,也就是一多半。这种一头重一头轻的结构,加上与煤、焦、铁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非煤即焦的结构模式极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外部市场影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3.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对偏低2013年,百里汾河经济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7%,虽然高于全市33%的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比全省比重低1.3个百分点,与全球接近65%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45%左右的比重差距更大。

三、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百里汾河经济带”健康发展

1、扩大非种植业生产,推进农林牧渔均衡发展。一是要因地制宜,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品,提高林产品产量;二是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努力增加产品产量;三是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发展,加大在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扶持新优产品,扩大农林牧渔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发展新思路,增强竞争意识,促进农业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实现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2、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努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结合经济带各县市工业结构特点,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推进煤炭采选、冶炼、炼焦三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由资源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的步伐;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铸造、建材、化工产业,把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使之尽快成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逐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以及新型材料和新型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适度放慢或控制工业的发展速度,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模式,节能降耗,提高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3、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提高服务业贡献率和拉动力。首先是巩固和发展交通运输、邮电、批零贸易等传统服务业,重点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信息、咨询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其次,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三是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旅游资源,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旅游项目建设并举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着力加强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力度,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四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与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咨询业和社区服务业,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五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繁荣原产地为物流客体,提高物流主体实力为重点,推进新型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全方位服务促进物流企业群的形成,增强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

4、认真做好“十三五”发展规划,助推“百里汾河经济带”健康发展。汾河经济带7县(市、区),除侯马、霍州和曲沃外,其他4个县区2013年人均GDP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因此,要高度重视经济带经济发展,特别是尧都区、洪洞、翼城和襄汾等县区发展,把加快汾河经济带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税收上给予最大限度的减免,帮扶新经济带新兴产业起步和发展;不断加大对汾河经济带的投资力度,在资金上给予优先支持,全力保障汾河经济带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带对临汾经济的带动作用。 苏彩凤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