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田威原本是临汾纺织厂的一名工人,2009年临纺破产,他参加了市失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组织的再就业培训班之后,在市区平阳广场开了家自助餐餐厅,利用培训班学来的知识和自己的摸索,不仅让餐厅生意越做越红火,还带动了16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田威的事例是我市推动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民生为本、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抓实干、主动作为,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拓宽就业渠道,5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7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24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26.88万人。
多项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十二五”期间,我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出台《关于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和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的意见》,制定出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可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举办就业报告会和创业就业专题讲座,召开了“学生培养与就业工作”座谈会,通过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互动座谈,提供就业方向;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门设立了“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名登记”服务窗口,全面掌握我市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情况,提供政策咨询、就业见习、档案托管等“一站式”服务;实施了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征集“三支一扶”服务岗位26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265个,购买基层服务岗位1280个,并完善公益性岗位招用程序;开展了市、县两级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活动,创办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班、企业培训班,编印发放《创业知识宣传资料》《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手册》,在每个县(市、区)建立了1个至2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等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5年间,全市共建成3个“省级创业型城市”、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2个“市级大学生创意园”、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全方位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2011年9月23日,我市举办了中小企业“思麦尔杯”职业技能大赛;2012年4月9日,在临汾市劳教所举办了劳教(戒毒)人员创业培训开班仪式,我市开展了对特殊群体人员创业培训工作;2014年,我市将就业培训与创业再培训紧密衔接,帮助了很多像田威一样的下岗职工再就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大培训的工作思路,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质量,实现优势互补。为了更好地落实培训政策,我市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一方面,将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转移就业者、“两后生”、复退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其他符合规定的人群培训作为重点,通过各类培训提升其素质,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加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培训规模化、集约化,使培训工作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特殊群体。
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我市采用市、县依托技校、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形成了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多元办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不断加强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将优质培训机构公开遴选确定为定点培训机构,规范了职业培训秩序,提高了培训质量。
注重培训实效。我市调动各类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的积极性,突出培训重点内容,完善培训制度,使各项工作扎实向前推进;各类技工学校广泛推行“订单式”“委托式”培训方式,建立实习基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规范资格证书制度,扩大了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
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共完成各类职业培训30.2万人(次),5万人拿到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新增高技能人才2916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高优质服务搭建就业平台
“十二五”期间,我市人才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效推进。利用现代化的便捷通信手段,在手机上开发微信交流平台和手机版人才市场app,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招聘信息直接翔实地展示在求职者面前,为广大招聘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又一个平面信息平台。目前,全市已逐步构筑了网络、报纸、现场、手机、信息栏等五位一体的立体式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为广大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同时,我市不断强化就业服务手段,完善就业服务功能,坚持开展“就业援助月”“大型人才交流”“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和每周六、日定期人才招聘会等一系列促进就业活动,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劳动者就业。为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名制跟踪服务,5年间,我市共完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10433人,举办各种类型人才交流活动43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约36.2万个,签订就业意向约21万人(次)。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