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 突袭
雾霾盘旋萦绕城市上空的郁闷苦恼,PM2.5(可入肺颗粒物)频复肆虐的困扰煎熬,AQI(空气质量指数)持续走高的一声叹息……
进入冬季采暖期以来,受不利气象因素影响,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全国多个区域持续发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过程。特别是最近一波覆盖整个中东部的严重雾霾更令人“闻霾色变”——从2016年12月16日开始,大面积的雾霾席卷我国中东部。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6日,我国中东部重霾影响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17日扩大到37万平方公里,18日则达到62万平方公里。19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进一步加剧。其中,石家庄市空气污染最重,PM2.5和PM10一度双双破千。北京、石家庄、西安等受波及影响的城市纷纷启动应急响应。
这个冬天,对华北很多城市而言,挥之不去、萦绕不散的雾霾天气,都是一场极为罕见却又务必高度重视稳妥应对的终极考验。
这个冬天,我市同样饱受雾霾折磨。受地形、气候因素影响,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跟往年相比明显下滑,重污染现象异常严重。义无反顾积极投身这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高难度治“霾”攻坚战,通过超常规措施消减污染峰值,降低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市委、市政府将矢志抗霾守护蓝天的昂扬斗志与坚强决心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我市共启动13次重污染天气预警(4次蓝色、2次黄色、4次橙色和3次红色预警),市区单双号限行启动,施工工地全部停工,排污企业全线停产,免费公交保障出行,雾炮车辆穿梭作业,环境专家支招抗霾,亮剑严惩环境案件……与此同时,全市各职能部门高效联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亦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广泛参与当仁不让。
这一场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整合动员各级政府及社会资源力量的市区大气污染防治硬仗,就是为了全力以赴抗击雾霾,矢志不渝赢回蓝天。
2 探源
雾霾年年有,2016年特别多。
记者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指挥部了解到,2016年入冬以来,全市重污染天气呈“早、长、多、重”的严峻态势。11月4日,我市就已出现重污染天气,比2015年整整提前了24天。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长。整个11月有17天重污染天气。进入12月后,重污染天气更是多达25天。应急响应次数多。到目前为止,我市共启动13次预警,分别是4次蓝色、2次黄色、4次橙色和3次红色预警。应急的级别、次数与往年、省内地市和全国地市相比都多出不少。污染程度严重,有几个监测点连续几次爆表,二氧化硫短时间内有时高达1000以上。11月当月,全省11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我市排名最后,指数
15.86。
市气象台台长戴有学指出,我市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理环境条件。我市市区地处汾河谷地的“凹”形盆地中心,由东西两山环绕包夹的汾河流域就是这么一个狭长区域,同时这里又集聚着全市最主要的工业集群,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二是气象条件。受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11月1日-12月20日,市区降水日数仅有7天,明显低于上年同期(17天);5.0mm的降水量甚至不及上年(58.8mm)零头。同时,市区空气相对湿度,冷空气强度与活动次数也明显减弱。这些都是导致今年霾天气较多的气象因素。
“冷空气偏弱,降水量稀少,正是滋生静稳天气的‘温床’。”戴有学告诉记者,“静稳天气是指近地面风速小、大气稳定的一种低层大气特征。秋冬季节如果大气持续静稳,夜间到早晨温度较低时就会形成逆温层。逆温层如同‘大罩子’一样罩住污染物,致使纵向扩散条件急剧下降,大气自净能力显著降低,进而形成污染积聚。这就是市区多雾霾天气的气象因素。”
2016年11月以来,受持续静稳天气影响,市区雾霾天气多达39天,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
最后一点是人类活动。像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和生物质燃烧等都会加重雾霾天气发生。而这正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可以主动干预大做文章的关键所在。
3 应战
每年冬天,我国北方地区就进入雾霾易发、频发期。2016年,我市的雾霾天气又格外严重。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视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先后实施一系列战略性决策部署。
2016年,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强化生态环境保障,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开展露天烧烤、建筑施工扬尘、重点区域环境和秸秆焚烧4个专项整治,实施市区城中村集中供热、洁净焦发放、纯电动公交车全覆盖、公共自行车等环保工程,推进全市空气质量考核,出台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的“冬十条”,在扎实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针对性工作。
早在2016年9月,我市就未雨绸缪提前部署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冬季煤烟污染专项治理,对9个城中村、社区实施集中供热,投资1.44亿元对4万余户居民配送洁净焦。进入11月后,市委、市政府更是全面加强了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印发重污染天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出台“冬十条”,先后发布多次预警,启动相应应急措施,实行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建筑施工工地停工、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全程指导。11月18日,我市首次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后,市委书记岳普煜就带领环保、交通、公路等部门负责人,对我市多家重污染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并明确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11月30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予强又专程赴市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中心调研,赴襄汾县现场检查应急响应措施。
同时,市委、市政府组成由7名市委常委带队的督察组,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安排4名副市长检查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落实。11月以来,我市多次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全市电视电话会等会议,专门安排部署全市应对重污染天气措施。市政府还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通知》等。市环保局、经信委、煤炭局等职能部门则分别对27家重点企业实行驻厂监管。
进入2017年,雾霾再度来袭。面对异常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态势,我市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全力应对。1月3日下午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刘予强强调要进一步加大铁腕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综合治污、联动治污、全民治污等工作力度,切实增强抓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月4日的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工作例会上,副市长闫建国要求全面开展非法销售使用劣质煤、劣质焦专项整治行动,努力遏制重污染天气多发势头,确保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我市铁腕治污行动启动以来,现已取缔5家土小企业,14家企业被立案调查,3起案件移送公安机关,11人被行政拘留。
1月4日夜至5日凌晨,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再一次安排部署动员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要求严查重处、严厉打击使用劣质煤,确保市区155平方公里重点控制区内散煤“清零”。市区建成区及周边86台行政事业单位燃煤锅炉,不能替换甲醇、天然气、电能的,立即燃用洁净焦,并且必须确保除尘脱硫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与市区接壤的洪洞县甘亭镇、曲亭镇、龙马乡、淹底乡,襄汾县邓庄镇、襄陵镇,村民采暖及炊事燃用散煤的,由洪洞县政府、襄汾县政府负责配送洁净焦。重污染天气预警时,尧都区、临汾开发区、洪洞县、襄汾县等县(市、区)政府,要动员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包村包户,深入一线,蹲点驻守,全力管控煤烟污染。
同时,市经信委等十多家部门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落实工业企业停限产等相应措施,群策群力凝聚合力打好这场开年环保主动仗。
4 触动
雾霾锁城之际,一个在微信、微博上广泛传播的段子——“开着检验合格的车、烧着达标的油、贴着排放合格的绿标,政府却说空气质量差是汽车尾气造成的!难道是我们踩油门的姿势不对吗?”实则道出了不少车主的真实心声。
2016年11月30日-12月31日,这一个月中我市先后启动3次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期间更频频执行市区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这一应急措施。记者了解到,多数市民都对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频频拿机动车限行“开刀”颇有微词。
在我市某银行信用卡部上班的闫晋芳最初就对限号闹起了“小情绪”:“在我看来,企业排放和周边农村冬季采暖的煤烟污染才是雾霾天气的‘元凶’。与此同时,临汾特殊的地理环境、并不多见的暖冬也一定程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能够在市区实施更大面积的集中供热,同时大力推动清洁环保的能源替换传统的燃煤取暖,这些都要比限行措施更行之有效得多。况且现在的车多数都加97号油,尾气排放真有那么严重吗?”就这个问题,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贾长宏觉得需要权威发声以正视听:“达标排放的机动车尾气,依然是污染物。绝对不是汽车排放达标了,就不会污染空气了。监测分析表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成分非常复杂,含多种致癌物质。同时机动车排放属低空污染,正好处于呼吸带上,对人体健康影响更直接一些。在很多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都已成为空气污染的祸首,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伴随着我市的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大幅增加,市区大气环境已经难堪重负。所以在雾霾这样的重污染天气期间市区启动单双号限行措施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必要。”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2016年我市PM2.5最终二重源解析结果显示,煤烟尘的影响最大,占比36%;开放源占比33%;机动车排放占比为20%,工业生产占比6%。由此可见,我市重点控制机动车污染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决策。
市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据我市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对标启动的一级响应措施中,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支队还会对大中型货车实行严管严控,任何大中型车辆不得进入市区,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黄标车禁行和老旧车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区机动车尾气排放。
时间一长,眼瞅着越来越多的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5000余辆公共自行车的相继投放,特别是在红色预警限行期间,为了最大限度缓解给车主带来的出行不便,我市同步启动市区公交车全部免费乘坐这一应急预案,迅速赢得民声民心。闫晋芳也对全市上下矢志不渝志在必得一定要打胜防治雾霾这场生态硬仗的坚强决心有了重新认识。
“现在的我已经习惯了步行上下班,安步当车之余,也为市区空气质量的好转尽一点绵薄之力吧。”闫晋芳笑了笑说。
5 破题
在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全力推进重污染天气防治的关键时刻,苦于一直以来防治效果的不尽人意,近日市政府又专程请来国内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尖“大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专家组一行,为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脉问诊,支招开方。
柴发合是大气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兼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柴院长一直从事城市与区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或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主持编制了《国家“十五”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计划》,参加了“国家清洁能源行动”计划的实施,主持开展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以及中美合作“中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估”等项目研究工作。
柴发合告诉记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首先要抓住主要污染源治理这个“牛鼻子”,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原则,找准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差别化控制措施,力争用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
具体到我市,一定要把散煤污染治理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分期分批地对市区、城中村、城郊村等重点区域进行改造。从长远考虑,改造工作要以气和电为主,在采暖和餐厨中大力推广煤层气、天然气以及电能使用。短期内可采取“清洁煤+高效炉具”的办法,缓解空气污染状况。改造区域要以市中心为原点,由内向外逐步有序扩展,扩展过程中把进入市区的大气流场作为重点方向,加强对污染源头区域的治理。特别是要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做法,通过立法等方式,对市区重点区域中的餐馆、酒店等商业性场所燃煤污染、油烟排放提出硬性规定,下大力气做好整治工作。
在工业治污中,要在准确把握大气容量基础上,在工艺和布局上做文章。在生产工艺上,要做好现有企业达标排放的监管工作,在治污方式上引导工业企业和城区中的“工业大院”错季生产,并科学调整企业生产负荷由“多条生产线半负荷生产”向“半数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半数生产线停产”转变,避免由于“焖炉”造成更大污染;在工业布局上,要根据风向确定工业的发展区和调整区,对于处在上风向的企业,该搬离的要搬离。在机动车治理上,可借鉴其他城市做法,采取多种筹资方式,做好出租车三元催化器更换工作,同时加强重点区域内柴油车和农用车的治理,切实做好重污染天气时国Ⅰ和国Ⅱ车辆的限行工作。
“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是一项联防联控联治的体系,必须在全区域内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治理,形成大气污染防控‘一张网’,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最后,柴发合特别强调联防联控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以柴发合副院长为首的中国环境科学院专家组对大气防治工作的分析洞见与科学研判凸显醍醐灌顶的神奇功效,对我市逾越大气污染防治的瓶颈桎梏亦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从某种意义上,当是我市应对防治雾霾天气触底反弹的一个契机利好。
6 镜鉴
雾霾不止中国独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治理“雾霾”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伦敦成功摘掉“雾都”的帽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政府部门重视环境保护,以加大投入和加强立法方式不断改善与规范污染空气的生产、生活方式。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清洁空气法案》。法案规定,伦敦市区内设定“烟尘控制区”,区内工厂不允许燃煤,燃煤电厂等企业必须搬离市区,市民不准烧煤取暖。同时,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燃煤质量,即便是郊区的燃煤企业生产用煤也要达标,居民生活取暖统一采用天然气。
其次,英国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绿色出行。自1856年伦敦市首条地铁线开建至今,伦敦地铁站的数目已超过273个,地铁线路总长达400公里。时至今日,伦敦市仍然积极推进能源升级换代,计划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占到15%,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
上世纪80年代,洛杉矶盆地的空气质量是全美最糟糕的。1997年7月,美国环保署率先提出将PM2.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美国公民可随时查询所在地的空气实时状况、PM2.5值和臭氧监测数据等,并参与环保机构的公共听证会,对PM2.5的标准监控程序进行监督。
在此基础上,美环保署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要求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 能源,减少排放;敦促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长此以往,洛杉矶的空气质量有了极大改善。
放眼全球,雾霾治理都堪称是一项系统性难题。即便是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需要数十年驰而不息地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绝无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可能。同样,我市在面对雾霾时也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因为这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共抗雾霾,赢回蓝天。记者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围绕市区主要污染源精准综合施策,强化区域与部门联动,实现区域内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治理,调动起社会各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最终走在全省乃至国内前列。
记者 王小庚 本版照片由市环保局提供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