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又到苹果修剪的季节,吉县中垛乡中垛村果农强勤忠格外忙碌,除了自家的10亩果园,还有几户果农想请他来修剪果树。这位种植苹果年收入15万元以上的农民,被乡亲们视为“苹果状元”。
和强勤忠一样,受惠于吉县苹果产业扶贫政策的乡亲还有许多。在这“苹果之乡”30万亩的耕地面积中,苹果栽植面积多达28万亩。苹果产业在该县达到了“五个80%”:苹果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占总行政村的82.3%,果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82.1%的农民是果农,已形成了产、加、贮、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成为引领吉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引擎。
果树成了致富的“摇钱树”
吉县的土质、气候适宜种植苹果,发展苹果产业已有30多年历史,苹果年产量18万吨以上,产值达到8亿元。
在外界看来,吉县果农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以上,发展够好了。但在吉县的决策者看来,吉县苹果要想占领高端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在调研当地果业发展和外部市场后,该县提出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的文章,重点在发展有机、打造园区、加强管理、提升品牌、拓宽市场上下工夫,于是推行了“减密间伐、有机化生产、果园上水”三项“革命性”措施。
东城乡社堤村党支部书记张建龙回忆,当初社堤村率先推行苹果“减密间伐”时,遇到不小的阻力。
“减密间伐”要砍掉三分之一以上的多年果树,以保证果树的通风、透光,便于机械化作业。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村干部挨家挨户登门做工作,村里的党员干部们抡起斧锯,带头先砍了自家的树。到了采摘季,经过“减密间伐”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的苹果园,苹果质量却大大提高,优果率达到90%——每亩果园的收入,也因此提高3000余元。看到实效,吉昌、文城、车城等乡镇纷纷组建间伐队,“减密间伐”全面铺开,8000余户果农施行了这项技术,全县苹果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吉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享誉国内外的吉县苹果,成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子”。
“一户一策”引领精准扶贫
苹果产业让吉县经济驶上了“快车道”。在多数果农依靠苹果脱贫致富的同时,当地存在的部分贫困户,成为吉县“精准扶贫”的关注对象。
60多岁的山阳村村民闫傲德自从加入专业合作社、生产有机苹果以来,享受到不少优惠政策:合作社免费提供部分化肥、农药,每年为他省下上千元;专家免费传授技术,遇到种植难题时随时有专家指导;苹果采收时,合作社还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优先收购,根本不愁销路。
“只有将扶贫部门的单打独斗,变成县直单位包村、党员联户以及企业、合作社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进、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才能让产业扶贫发挥更大的效力。”吉县扶贫办主任党建明说。
吉昌镇兰村是个贫困村,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扶持下,近年来全村苹果种植面积不断加大,由3800亩增加到6500亩,产值3000余万元,实现了家家有果园、户户有产业。通过大力实施苹果产业提质升级,配套完善了果园田间路、太阳能杀虫灯、果园管护房、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配套,苹果产业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带动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2016年,吉县能够脱贫的20余个村,也都依靠的是苹果产业。
东城乡沟南村党员冯一民是村里的能人和苹果经纪人,十多年来,他帮助贫困户销售苹果上千万斤。2016年苹果价低难销,冯一民利用信息灵、渠道宽、人脉广的优势,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销售苹果,沟南村贫困户张敖森2016年出产苹果1.5万公斤,正当他发愁卖不出去时,冯一民主动上门,让张敖森的苹果收入4.6万元,一下子脱了贫。就这样,冯一民先后帮助5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致贫原因,我们的帮扶方式各有侧重。”益民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一民说。吉县实行的“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既稳步脱贫,又防止重新返贫。
苹果还催生一系列关联产业,达明一派公司利用苹果生产出系列饮料,顶吉公司研发出苹果为原料的白酒。果品加工的深度开发、苹果种植的配套材料生产,以及苹果旅游观光园、采摘园,利用苹果树枝进行生物发电等,让昔日凋敝的贫困地带如今一片欣欣向荣。
精准扶贫方式让吉县的产业扶贫已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2016年,吉县已由2015年底的贫困人口17147人减少到3249人,降幅达80%,为2017年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助力扶贫
自从开通网店,吉县果商崔凯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自从与县邮政局合作后,崔凯的网店销售额突飞猛进,一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
传统的苹果销售,多是批发商上门采购,产区议价、交货,果农很难掌握到准确的市场信息,效益始终不佳。
2014年,吉县在全县大力推广“电商扶贫”,开展电商扶贫培训200余人次,引导带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通过互联网,果农不但可以提前预售、计划生产,还能精准营销、减少仓储,由于参与终端销售、分享销售环节利润,果农收益提高10%以上。
电商培训为吉县储备了人才,还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难题。目前,该县建成京东旗舰店1个,苹果网店30余家,手机微店10余家,这些青年创业者既帮助村民在网上购买农资、生活用品等,也帮助果农将苹果向外售卖。截至目前,吉县有超过1000万公斤的苹果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
吉县筹建了“村级服务站”,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硬件建设,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全程参与的“互联网+”让全产业链条更加完善、顺畅。(陈健翔)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