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滩枣、三樱椒、丁村白莲喜获丰收,客商不绝,云鹏制药一期、尧京葡萄产业园一期、宏源10万吨甲醇项目顺利竣工,星原学校、农村街道太阳能路灯投入使用……
2013年,襄汾县紧紧抓住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和我市百里汾河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优化政务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宜居宜业新区、根祖文化之乡“四大转型”收获累累硕果。
推进权力“减法”,优化发展环境
“我有一位80岁的亲戚,行动不便,想做二代身份证,该如何办理?”“由于需采集影像资料,一般情况需本人前往办理,如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的,可告知当地公安机关,给予协调解决。”对群众诉求进行及时回复、提出解决性意见是襄汾县“清风丁陶”政务服务平台的运行常态。该平台为群众提供了无差别的诉求渠道,任何人都可以根据各职能部门公开的内容,了解办理事项所需资料及流程,投诉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
2013年,襄汾县开办“清风丁陶”网站,全面整合各类咨询、投诉、举报网站,将权力兜底,打造“一个网络找政府”、“线上听民情,线下解民忧”的监督服务新格局;对全县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清理改革,取消、调整项目184项,项目精简率达43.19%;开辟重点工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及时受理,网上审批,全程跟踪,简化了办事流程,缩短了办事时限,提高了服务质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总时限由3647天压缩为1937天。
襄汾县实施用地新机制,争取回项目建设用地指标2000余亩。拓宽投融资渠道,借助建设投资公司融资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撑。2013年年初确定的70项重点工程项目开局良好、进展顺利。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位居全市前列,其中储备、签约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全部达到进度要求。省市监测的19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32.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7.74%,有效地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一系列举措,将权力“减法”落到实处,有力地祛除了行为之弊,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党风政风,优化了发展环境。
做好项目“加法”,增强发展动力
时值寒冬,新兴重工襄汾绿色铸造科技产业园建设依旧如火如荼,项目总投资41.57亿元,建成后将占领国际国内高端铸造产品市场,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先进的高端铸造产品基地。该项目从招商引资到落地兴建,凝聚着“襄汾力量”,展现了“襄汾速度”。
2013年,襄汾县创新了工作机制,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对符合导向的投资项目,实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予人才补贴、“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等政策优惠,出台了《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办法》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办法》,完善了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投资客商库、襄汾籍在外人士库和特色产品库“四库”,启动了招商引资“回归工程”,完成了由被动招商到主动招商,由被动参加省市组织的招商活动到主动组织招商推介会的嬗变。成立了由县领导挂帅的项目建设服务小组和部门协调服务小组,跟踪协调解决企业围墙以外从项目前期准备、建设施工到优化环境、生产经营的一切事宜,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形成了强大合力。
全力做好项目的“加法”,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2013年,襄汾的招商引资项目稳定增长,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扎实推进:截至10月底,40万吨晋润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华亿百货购物广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项目相继签约,赵康古建文化产业园、龙澍峪旅游开发等12个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全年签约项目24个,签约投资额207.7亿元。项目储备、签约、开工分别累计完成1899亿元、255.78亿元、198.76亿元,完成率分别为189.9%、170.2%、198.6%。开工项目投资额居全市首位,投产项目完成率、签约项目投资额等均在全市名列前茅。
四大转型“并进”,收获发展硕果
推进农业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他们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粮食生产更加稳固。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90%以上,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64亿公斤。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全县设施蔬菜、中药材和水果面积分别达到16.8万亩、9万亩和16万亩;狠抓“一县一业、一村一品”,3个万头养殖园区和年产10万吨饲料项目建成投产,带动全县年出栏百头以上生猪养殖场达到612个,各类特色示范村达到62个。产业水平不断提升。新增无公害产地认证6000亩、产品认证4个。全县年产值超500万元的农业企业达到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3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赵康辣椒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五谷丰”醋业跻身山西省著名商标行列。
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园区化、产业结构循环化,新型工业强县正在形成。产业整合实现突破。万鑫达、万鑫原、鸿达、光大4家企业全部达到整合主体标准,年度整合任务全面完成。星原100万吨高速线材项目投产达效,星原与太钢“渐进式”重组进展顺利,优质特钢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园区建设提速增效。河西煤化工园区宏源10万吨甲醇项目建成投产,星原冶金工业循环园区100万吨高线盘螺、400万吨高活性石灰建成投产,制药工业园区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食药监局验收,新兴重工襄汾绿色铸造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河东冶金焦化工业园形成270万吨焦、270万吨铁、200万吨钢、32万吨化工、130万吨水泥的生产规模,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按照“东提、西扩、北推进”思路,加快城镇化步伐,宜居宜业新区悄然崛起。围绕全市“一城三区”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扩张步伐加快。平安大道、丁陶大道北延等路网工程竣工通车,水韵花园、财星嘉园等宜居工程主体完工。完成13个乡镇区域性规划编制,邓庄、汾城率先实施全省首批“百镇工程”,小城镇辐射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市政设施日益完善。实施了旧城街巷改造工程,完成了自来水管网、县城公厕升级改造。新增供热面积3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75%。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672套,新开工1240套,极大满足了困难群体住房需求。加紧建设锣鼓广场、授时广场等文化景观工程,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完成新邓、陈郭新农村连片区规划工作,4个新农村示范村加快建设,“两区同建”试点进入实施阶段。投资2500余万元,完成全县241个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村容村貌明显好转。
靠创新激发文化活力,根祖文化之乡品牌正在形成。按照“文物是基础、发展靠旅游、升华在节庆”构想,坚持“挖掘内涵、打造载体、着力宣传、产业兴县”四条路径齐步走,与中惠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投资总规模21.9亿元的协议,龙澍峪旅游风景区、汾城古镇、玛斯兰德温泉小镇等五大景区开发有序推进;成功举办了陶寺龙文化艺术节、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对汾城古建、普净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修缮,襄汾民歌、襄汾抬阁、平阳麻笺、徐记锣鼓制作技艺、关梁氏膏药等入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目前,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13项,市级“非遗”项目29项,县级“非遗”项目52项,各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在全市前列。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
寒冬时节,收获四大转型“硕果”的襄汾,邀请央视评论员杨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定查评”工作机制,落实各部门、乡镇年初“建账”目标,广泛征求意见,高起点谋划2014年各项目标任务……
深化改革,转型跨越,襄汾再发力、再出发。 (通讯员 张建华 郑少婕 邱伟强)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