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报精心策划了“记者走基层”系列采访活动。活动中,报社领导班子成员与记者一起沉下身子、深入一线,走进工地、穿过河床,与建筑工人交流,在农家院内畅谈,亲笔记录重点工程的生动场面,亲手定格汾河岸畔的壮观景象,亲身感受一线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实际行动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争做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践行者、宣传者和推动者。从今日起,本报将相继推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重点工程等系列报道,请读者关注。
气势恢宏的九洲广场,碧水环绕的祥云水系,清幽恬静的三友园,玉带横陈的七孔桥,巍峨耸立的望河楼,寓教于乐的清莲苑,凌波驾浪的台骀画舫,四季如春的桃花洲,笑语欢歌的白沙银滩,大气磅礴的汾水古韵……经过汾河生态建设公司9个部门科室的386名员工两年奋战,2011年5月1日,我市提前一年实现了万亩汾河公园向市民开放的目标;时隔两年,2013年10月,汾河生态建设公司再扛大旗,展开百公里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使众多美丽景观如珍珠般陆续撒落在汾河之畔。
“百公里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城区上下游段工程是现有汾河7.92公里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基础上的北扩及南延工程,是临汾市百公里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部分,工程将在6月底完工,届时将实现与尧都区和襄汾的完美对接。”站在5#橡胶坝下游尚未摊铺沥青的堤坝上,汾河生态建设公司工程科科长梁志强指着蜿蜒伸向远方的景观道路告诉记者,城区段上下游工程共分14个标段,即使在寒冬天气,最多每天有400多台大型机械、1500余名工人同时作业,自去年10月份开工以来,每天的进度令人欢欣鼓舞。
汾河临汾城区上下游段工程治理范围总长9.94公里,工程总造价4.9亿元,其中直接投资为3.9亿元,目前已经完成直接投资3.3亿元,其中上游治理段起点为屯里汾河大桥,终点为汾河1#橡胶坝,治理长度2.8公里,建设内容为堤防工程、堤顶路面、河道疏浚、支流入汾口工程、沿河泵站工程、沿河泵站取水口改造、排洪口工程、景观岛屿工程和景观绿化工程;下游治理段起点为平阳桥下游,终点为汾河6#橡胶坝下游325米处,河道治理长度7.138公里,建设内容为堤防工程、堤顶路面、河道疏浚、沿河泵站工程、沿河泵站取水口改造、排洪口工程、景观岛屿工程、母子河入汾口景观工程、6#橡胶坝工程和景观绿化工程。
自从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城区段开工以来,去汾河堤坝走一走看一看,成了梁志强每天雷打不动的事情。如今,前期堤防工程、堤顶路面、河道疏浚以及铅丝笼工程已经全部完工,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是景区两岸绿化工程。一项项具体工程的有序推进让梁志强满心欢喜,工程开工以来的点点滴滴随即涌上心头。
梁志强介绍,为确保工程按质按期完成,很多时候工人夜晚还要加班,按照现有进度,绿化工程将在4月25日前顺利结束,随后将进行堤坝道路以及观景小道水稳层和沥青的铺设工作,6月底城区段上下游工程顺利竣工后,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城区段将由现有的7.92公里延伸为17.86公里,“临汾客厅,城市绿肺,一川清水,两岸 锦绣”的美好蓝图将完整呈现在市民眼前。
顺着梁志强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从坝堤通往亲水平台的斜坡上,大型挖掘机正在作业,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就在耳边,工人师傅正在已经收拾平整的土地上埋头栽植树木。“这里种的是芦苇,临近亲水平台的区域种植的是水葱等水生植物。”来到亲水平台前工人师傅刚刚完工的一片区域,梁志强蹲下身子,指着不到20厘米的小苗笑着介绍,之所以选择在亲水平台和临近水域栽种芦苇及水葱等水生植物,是因为这些水生植物有净化、改善水质的作用。
“考虑到临汾的气候和实际情况,我们在景观路栽种了国槐、柳树及小灌木。”梁志强再次回到景观小道上,伸手摇一摇已经栽种上的国槐,本能地用脚踩一踩松软的泥土,指着远处汾河河道中央的一块小岛笑着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持汾河原有的风貌,对原有的部分植物和树木做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并在上游段修建3个小岛,同时还将在6#橡胶坝处修建母子河入汾口工程,将龙祠母子河水引到这里,形成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小岛。
“西侧是正如火如荼建设的滨河东路南延工程,东侧是即将竣工通车的大西高铁,如此美景将来定能让每个经过此地的人领略到临汾翻天覆地的变化。”望着不远处的高铁桥墩,梁志强会心地笑了……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