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汾河洪洞段区段,只见河面宽阔、波光粼粼,河堤上垂柳依依,河中有几只水鸟在嬉戏,在两岸生态景观林带衬托下,眼前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汾河修的真好,看起来真美,心里感到十分安逸。”就是,站在河边一眼望去,感觉很舒服,都快比上江南水乡了。”近日,记者在已修好的汾河中段隔堤上行走,三三两两的市民或骑自行车,或步行悠闲自娱的身影,言谈更多的是对汾河巨大变化的感慨。
据了解,洪洞县汾河工程治理总任务是33.7公里,总投资为15.24亿元。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着力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河水景观和生态氛围,展现“寻根”旅游城市的宜居环境和风貌,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区段按两条河设计,一条为主河道,一条为引河,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恒富桥断面过水能力不够,需要增加复式行洪河道。引河可以一河两用,主河道用于导流,工程结束后用于泄洪,同时形成‘大水’效果,扩大湿地面积,又为‘大绿’建设提供条件。”洪洞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权青海介绍,通过开挖引河,整修池塘、沙滩,初步建成500亩的“人工湖”,增加了湿地面积,为后续景观建设创造了条件。按照权青海的理念,人工湖”可以建成以静为主的生态公园,将来可以建成休闲娱乐场所,比如水上娱乐、休闲、水幕电影等项目,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
权青海介绍,洪洞县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与保护工程已接近尾声,汾河洪洞城区段景观已经完工。所有景观的设计和施工称得上是精雕细作,包括每一块景观石的摆放,每一棵绿化树的选种和栽种等都经过认真的设计。
为了让堤岸呈现多样化,河岸用大片块石错落摆放,让人看不到河堤;而石块位置安排无序,给人一种天然的感觉,后面是绿色草地和垂柳,即美化河道又是一处很好的亲水平台。他们在新造的河岸上建造起木制的走廊,使河岸有一种古朴的感觉,石亭、石桥等人工仿古建筑,经过巧妙布置,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河道的人文气息。
汾河洪洞城区段全长6.7公里,修复工程已全部完工;下游的13公里也基本上完工,上游正在进行最后的施工和绿化工作。上游段是从洪洞县堤村到城区段接壤处,全长14公里,新修筑的东坝宽20米,告别了以前只有西坝没有东坝的历史。“东坝的修筑,大大提高了汾河的防洪能力,保障了‘百公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长远规划。”在权青海心里,此次大规模的汾河治理,不仅仅是为“百公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服务,而且是一个长久的汾河治理工程,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过硬的质量要求。
此外,工人们还对汾河旧坝缺口进行了恢复。对损毁地段新建砌护,对损坏区段填补护砌,并提升大坝标准,达到河道绿化美化、河岸景观建设要求。“通过此次对汾河的治理,通过建堤修路,更加便民利民,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权青海说,堤坝的修筑,不仅达到了防洪目的,而且方便了沿途百姓的出行。
为了解决汾河弯道存在河水对坝体冲刷而造成的损坏,经过多次实验和实地考证,在合适的弯道修筑了丁字坝,以减少河水对坝体的冲击。在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对二级平台进行整合,在已经整合好的二级平台上种上了绿化树木。
“树木不仅可以绿化,还可以降低水速,减少河水对坝体的冲击。”负责绿化的技术员丁宏志是工程指挥部专程从太原聘请来的,他告诉记者,树种都选择容易生长的刺槐、柳树等品种,在实际种植中选择生物治理的方式,通过树木间种来防虫害。此外还选择实用的爬山虎对坝体进行绿化,同时也起到固坝的作用。
“虽然工作很复杂,但是所有人都有信心将工程做好,每个环节都认真把关,以确保质量完全达标。”权青海说,工程过不过关,质量达不达标,需要用实践来检验,让洪水过一次就是最好的考验,当然所有人都希望永远不发洪水,但预防工作还是要做好。
洪洞县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与保护工程已接近尾声,将于5月底基本完工,这对提升洪洞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这一工程不仅能提高防洪能力,保证行洪安全,更能提升洪洞县的知名度,成为洪洞县对外展示的一张“新名片”。
(张莹超)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