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制假、用假行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营业柜台可以说是“主战场”,其中“没收”假币是其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柜台人员发现假币后,一般会“铁面无私”地盖上“没收”字样的蓝色印章,而一些客户,因为对假币的特征不甚了解,无意间从他人手中收到假币,却被银行没收,感到很无辜,于是经常发生争执现象。另外一种情形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在遇到熟人时,会“网开一面”,把假币退回,这样导致了假币依然在社会上“流通”。
分析其中的原因,无非有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为了客户不至于因此选择离开这家银行,到其他银行办理业务,采取了“绥靖”政策。事实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虽说是商业银行,但其没收假币的工作职能,是代表国家行使的职能,对假币现场没收,不仅是职责,更是维护金融秩序的义务。二是假币持有者对国家打击制作、贩卖、使用假币的政策不了解。三是一些人对假币的识别能力不够。
近年来,中国银行临汾分行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收到好的效果。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该行每年定期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在所有网点张贴了人总行印发的宣传海报,在大堂设立了柜台宣传点,向客户宣传人民币管理政策法规,接受群众咨询。二是走出柜台,利用反假宣传站进行宣传。该行在安宇花苑E区物业办、临铁八中等建立了宣传站,设有经过培训的业务宣传员,建有“反假人民币宣传栏”、配有“假币识别仪”、反假货币宣传手册”等资料。宣传站工作人员采取“走出去、送服务”的方式到社区与广大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假币的识别要点进行耐心讲解,同时告知居民义务宣传站的具体位置,方便居民随时咨询。三是建立惩罚机制,凡是有遇到假币不按规定办理的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进行相应处理。四是为所有网点配备高质量、多功能假钞鉴别仪,并及时更新、升级,排除假币鉴别的“盲区”,方便群众的鉴别。(郭激雷)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