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现: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但贫困乡村要实现全面调产,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最大的问题是:办企业无资金、上项目没环境。有些村委虽享受了国家“整村推进”等扶贫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但区区几十万对一个村委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且不少乡村干部把调产停留在“等、靠、要”上,坐等国家扶持。长此以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何时能够实现?
审计认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既要转变观念,又要转换机制。
一、转变观念:1、政府率先做为,要使贫困县经济紧跟全国形势,真正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转变观念带动改变现状,选择符合该县发展条件的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从而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建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格局。2、针对该县多数乡村环境基本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属于穷乡僻壤。贫困乡村干部存在的“人穷不做,马瘦不吃”的无所作为心理和靠国家投资,靠救济生活的懒惰行为,政府要首先更新乡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创造“自激效应”采取宣传发动、集中培训、参观学习等有效措施更新观念。
培养典型,树立榜样,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种植创新意识,引导发展。
二、调整思路 建立优势产业
光有调产的迫切要求和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好的思路,必须依靠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确立粮改菜、粮加林、粮转牧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建立木材林、经济林栽植和育苗的林业基地,日光节能蔬菜生产基地,粮林间作和立体多茬种植高效农业基地,种“甜高粱草”加畜禽养殖一条龙“种养”基地。也可针对粮农秸秆多、余粮多的实际,鼓励农民发展以“牛羊猪”为主的高收益、低风险的养殖项目。同时,寻找市场多方收集信息,积极发展订单与农民签订保护价回收合同,引导农民种植蔬菜、杂粮等紧俏农作物,发展畜牧业。
三、转换机制 变权力为服务
针对该县落后状况,启动资金缺乏的现实,要给乡村干部压担子,定责任,严考核,在资金筹措上由乡政府出面,统一规划,采取信用社贷一点,县里补一点,工作队扶一点,村集体贴一点,农户集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以组织措施保证调产任务的完成。(贾宁 郭九英)
来源:临汾新闻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