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 福建福清市农民陈久贵在当地商场花了600多元买了一台海尔牌电热水器,用了不到半小时,他就办好了“家电下乡”补贴申领手续,现场领到80多元的补贴。
他只是从“家电下乡”政策中尝到甜头的众多中国农村消费者中的一位。今年以来,家电、汽车等产品的热销,显示出农村的消费潜力和经济活力正在日益显现。
据悉,目前家电下乡产品品种已由试点时的3类扩大到9类12个品种、6700个规格型号。截至12月12日,中标生产企业累计出货量8184万台,发货金额1435.6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500亿元。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开拓内需市场显得更为重要,广大的农村市场对中国经济后续发展的意义凸显出来。
“启动农村消费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并带动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能让中国农村广大的民众共享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郑风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激发了农村的消费潜力,显示出较强的惠农效应,受到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欢迎。
今年以来,中国消费增长较快,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逐渐增强,为中国经济的回升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其中消费需求贡献了4个百分点。
家电、汽车等下乡产品的热销,对农村消费形成了明显助推作用。同时,中国农村市场消费增幅长期低于城市的现象也出现了改观。今年1至11月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同期增幅比城市高出0.6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说,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市说明农村市场正稳定、健康地朝好的方向发展,国家连续多年实施的支农惠农政策初见成效。
据了解,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为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提供了保证。要扩大内需和促进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将是促消费和“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力,而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成为让消费增长更持久的有效途径,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农村消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福祉。
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不过,专家们也指出,要让中国农村市场的购买力更好地得以释放,一些长期制约因素尚待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指出,广大农民是中国主要的消费群体,中国的农村消费还没有真正启动,城乡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仍在3倍之上。
资料数据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城市人均收入大约是农村人均收入的3.3倍。2008年,中国9亿多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还不到700美元,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供给过剩。
安徽省凤阳县农民陈兴汉因为租赁种植2300多亩土地而远近闻名。碰上好的年景,陈兴汉年纯收入能达到五、六十万元,但是他也不敢放手花费。
今年夏季的一场大雨,把陈兴汉600亩刚种下半个月的水稻全淹了,损失三、四十万元投入,但农业保险只赔付了6万多元。
陈兴汉一年在种子、化肥、农药、机械、柴油、电费等方面的投入就达到90万元左右,融资难是他不敢消费的另一个原因。“在农村申请个2、3万元的小额贷款现在比较方便,但是想贷数额再大一点的款项不容易。”他说。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指出,要实现内需增长由政策刺激转向自主性增长,政府的长期措施就应着眼于解决分配矛盾。通过城市化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也是解决分配矛盾的主要途径。
郑风田说,中国农民的收入还不高,过去农村消费不足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继续提高农民收入是启动消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金融支持、发放消费券等途径,改善农民的消费心理预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果。
荆林波表示,农村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显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拉动整个经济增长2.3元,而城市居民每消费1元,拉动经济增长只有1.1元。
“农村是最大的内需市场。”郑风田说,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有10到20年,如果把农村的消费真正调动起来,那么推动中国经济再增长几十年也不是梦。(参与采写记者:蒋旭峰 李慧颖 林建杨 蔡敏)
【责任编辑: 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