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危”为“机”快转型 凝聚合力保增长

2010-01-16 07:4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基本情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辛村乡依托西部山区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跻身全县前列。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关小上大”煤炭产业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落实,全乡30家煤炭加工转化企业有25家被相继关闭,剩下的5家也多因原煤紧缺而经营不善。同时,全乡还取缔了10座证照不全的砖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主要做法
从调查情况看,辛村乡在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中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高效农业,放大农民增收空间,是实现农村转型发展的首要选择。乡党委、乡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广泛调查、反复论证,确立了“发展三大养殖、建设五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全力扩大奶牛、生猪、蛋鸡三大养殖规模,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芦笋生产基地、红枣生产基地、小麦优种繁育基地、经济林生产基地、城郊蔬菜供应基地等五大基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
(二)、发展旅游助推经济转型。乡党委、乡政府依托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旅游景点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推动旅游业发展。辛村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国宝重要文物辛村玉皇庙和马牧八路军总部、白石温家大院、杜戌董寿平故居等一批名胜古迹。2008年以来,白石村退休干部胡天定个人投资1000多万元,修缮温家大院,兴建白石红军、八路军纪念馆,建成全省唯一同时见证辛亥革命、红军东征、八路军抗日重大历史事件的红色景点,填补了山西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民居文化相结合的空白。该景点自去年5月13日开放以来,先后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三)、“能人”牵头引领经济转型。发挥“能人”、大户的带动及辐射效应,大力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实现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辛村乡党委、乡政府在对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引凤返巢”的优惠政策,并积极与他们取得联系,鼓励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去年年初,在广州打工多年,并自筹资金办起了一家机械厂的马一村村民任海燕,在接到乡、村两级领导的联系邀请后,主动回乡。经过详细的市场考察分析,投资120万元,在本村闲置多年的洗煤厂办起了洪洞华新食品有限公司,产品俏销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市场,日加工大豆3400多公斤。同年4月,有着多年贩运木材经验的白石村村民王晋平,联手临汾籍同行王燕秋,投资600余万元,在本村废弃的石膏厂和邻村取缔的砖厂组建了森贸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实现利税300余万元。
(四)、开发项目促进经济转型。乡党委、乡政府本着“依托城市、服务企(事)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思想上鼓励引导、政策上倾斜优惠,于2008年3月,支持南段村组建了山西睿博服饰有限公司。该项目填补了当地专业型服装生产厂家的空白,其工装、职业装除满足山焦、三维等大中型企业外,还远销忻州、大同、河南伊川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政府推动加速经济转型。辛村乡是典型的蔬菜之乡,仅马牧片区每年蔬菜种植面积就达5000多亩。多年来,因为没有专业的销售市场,菜农多沿街设市、依路为市,既阻碍了交通,又影响了蔬菜生产的规模发展。为此,乡、村两级领导主动出击,多方联系,招商引资,建“市”壮“产”。
去年4月,民建洪洞总支主委卢为民等人投资1200万元,在石南村原“景宏煤焦厂”动工兴建集现代化农贸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洪洞县民丰农贸市场”。该市场拥有摊位600个,可安置就业2000余人。
三、存在问题
在肯定辛村乡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该乡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该乡是一个农业大乡,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转型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发展思路仍需继续拓宽。从全乡整体情况看,在转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创业氛围仍需继续营造。表现为对创业成功的典型宣传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力,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比较狭窄,没有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激起创业冲动,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
(三)、服务体系仍需继续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问题,支农服务机构和人员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村、发展农业、引导农民实现经济转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缺乏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副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
(四)、资金和用地仍需协调保障。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和农户虽然具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同时也选准了市场前景看好的发展项目,但因受资金和土地问题的困扰,严重制约了转型发展的进程。
四、对策建议
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认为要全面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优化发展环境,构筑“四个平台”。
(一)、构筑舆论导向平台。一是要大力宣传创业典型事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全民创业、转型发展;二是要组织昔日的煤老板、铁老板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开阔眼界,激发他们二次创业的热情;三是要邀请有影响的创业名师、经济专家、学者“传经送宝”。
(二)、构筑土地保障平台。设立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土地置换、土地流转、土地整理,盘活并储备已关闭小高炉、小砖厂、小煤场、洗煤厂及荒废的村民住宅等长期闲置土地,全力为新上项目提供用地保障,进一步缓解新上项目用地难问题。
(三)、构筑融资保障平台。依托大型企业或经济实体成立担保公司和担保商会,提供资金担保,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鼓励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推广“联户担保”等形式,整合民间资本,加大民营经济以股份制为纽带的联合重组,充分挖掘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空间潜力,培育壮大一批民营企业。
(四)、构筑产业服务平台。面对金融危机,全县上下要形成合力,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到各单位、各乡镇,都要把扶持产业、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突出的任务来抓好,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更大的支持。(作者:晋廷瑞 洪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