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中一年两重天

2010-01-25 09:4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许多了解内情的人可能都知道,冶中村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告状村。长期以来,由于村“两委”班子不健全、不和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村务公开不透明,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无从谈起。说起来人们可能不会相信,冶中村紧紧毗邻翼城县最大的企业——翼钢公司。在全县轰轰烈烈的村村通工程中,却因为村内“两委”班子混乱,走在全县的后面。祖祖辈辈走过的通往村外的路仍然是“有雨一街泥,无雨三尺土”。每逢雨天,泥泞不堪,村民外出难,孩子到县城上学难,甚至有一次来村检查工作的上级领导因车深陷泥潭而不得不推迟检查。
冶中村的全体村民在期盼,上级领导在期盼,周围的兄弟村庄在期盼。期盼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冶中村“两委”班子,能带领大家建设新农村,带领大家一个心劲地朝着富裕的康庄大道上奔走。
20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然而,冶中村民却在焦急与渴盼中度过。在乡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协助下,冶中村顺利完成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以王学荣为首的新一届村委班子得以成立。喜讯传出,村民们奔走相告,有的群众甚至喜极而泣。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话一点不假。王学荣他们一上任,就将解决群众出行难当做头等大事来解决。按照最初预计,1.8公里的环村路、出村路,需要投入资金178万元。可是,当时村里账上可供支出的仅有30来万元。王学荣没有被困难吓倒,主动协调村党支部书记,到省城找村里在外的有识之士,进县城找交通主管部门,上乡政府找主要领导,尤其是毗邻的翼钢公司更是几次三番,诚恳交涉,经过不懈的努力,缺额资金终于全部到位。干就要干最好的,决不能撒胡椒面,前面修路,后面群众戳脊梁骨。这是王学荣反复告诫施工人员的话。为了严把质量关,王学荣带领“两委”班子成员,逐项分工,逐段把关,确保不出任何纰漏和瑕疵。看见村干部真心实意为村里办实事,许多村民也自发组织起来,积极泼水养护。为了夯实基础,20公分的鹅卵石加混凝土,将路基压得瓷瓷实实,18公分的水泥路面,打得实实在在。同时,将路中央的电线杆全部移栽,新上了下水道,边渠、边沟修得齐整整、爽歪歪。路人谁过谁眼馋,村人谁见谁翘大拇指。虽然施工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是在王学荣他们的精打细算下,修路成本不仅没有攀升,还从当初预算的178万元,降到174万元。近两公里长、8米宽的通衢大道,不仅连起冶中村和外村的路,将通村路连成网,更连起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的心。
在此基础上,王学荣他们又克服种种困难,为村民新上自来水,使600多人口和牲畜的饮水彻底告别小旱井;村党员活动中心和计生大院也装修一新,使村民集中议事有了固定地点;同时,建立养老制度,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300元养老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使村里的老年人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这发展、那发展,鼓起群众的钱袋子才是真发展。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王学荣深知农民的所想所思,深知农村工作的症结所在。这位敦敦实实的中年庄稼汉子更知道,群众之所以选自己当领头人,就是信赖自己能带着大伙往富路上奔。600多口人的冶中村,男劳力占到村里人口的四分之一。为了让大伙有活干,有事做,他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同翼钢公司的领导多次交涉,使60多名农民工,成了人人羡慕的上班族;去年,又成立了专业装卸队,和翼钢签订了装卸协议;组织70多人的“3860部队”,依托毗邻翼钢优势,捡拾废铁废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乡第一个完成。
赤诚浇得心花开,一年冶中两重天。王学荣他们以行动担当起庄严的承诺,以智慧与汗水引领着冶中的和谐发展。如今的冶中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共同揭开冶中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已成为“两委”班子的共识。(通讯员 郭向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