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街是我市的“门面”街、“窗口”街,沿线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对外输送旅客日客流量达两万多人次,车流量在1万辆以上。
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车站街权属管理混乱,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超负荷运转,空中电线“拉丝结网”,地下管线交叉混乱,路人机混行,功能不全,路灯不亮,道路不畅,路标不清,店面破旧,车站街成了名副其实的“破烂”街,成了政府的“心病”。周边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一直不断。
为使车站街这一影响临汾城市建设长远发展的“短板”不再继续短下去,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挤出800余万元对车站街进行全面改造,并将该工程列入2010年市区旧城改造的重点工程,同时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和街景立面改造。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临汾过去脏乱差的形象,让车站街成为临汾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同时,为临汾老百姓创建一个舒心、畅通、方便、宜居的人居环境。
“政府的钱,每一分都必须花在刀刃上,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牞否则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城建人。”这是建设局局长宿青平在开会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要求的,工程指挥部也是这么做的。该指挥部一成立,就把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环节来抓,对各施工程序严把关、紧要求,并对工程实行全过程无缝隙跟踪,确保工程质量不出现任何细小问题。
施工,如何何绝“一年修,二年补,三年开肠破肚”的质量顽症?指挥部有高招——五管齐下、严格把关。做足制度关。指挥部一成立,就制定了《车站街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工理标准》《车站街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处罚细则》《车站街道路改造工程质监人员管理制度》《车站街道路改造工程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处罚标准;严审设计关。例如,对地基湿软的路段,混凝土浇筑设计不得低于18厘米,巷道基础打夯一律不得低于40厘米;严把材料关。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进场。严控检测关。
有工序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度,自检、监理检测、指挥部抽检后,再经技术员验收,最后监理方签字验收。一道工序不合格,必须返工整改,则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比如,在车站街路南砌人行道砖时,由于施工队伍赶工期,有部分花岗岩砖缝隙过大,个别砖存在破损现象,影响整体效果。按理说,这类问题属于小问题,但指挥部寸步不让,硬是坚持要求对这一段返工重铺。责任到人,实行精细化管理。所有工序都责任到人,记录备案,确保事事事章可循,有据可查。
(通讯员 毛迪)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