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5 11:4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每年的麦收“攻坚战”里,无疑是“麦镰未动,气象先行”。
6月4日,在尧都区杜村,市气象局的支农服务小分队碰上了正在浇地的农民刘长峰。“我每天都通过电视、广播等了解气象信息,还专门订了手机天气预报。现在讲究科学种田,气象信息越来越重要了。”“保民生、保麦收是气象部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各级气象部门下大力气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努力缩短气象服务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才能真正发挥气象信息‘指挥棒’的作用。”市气象局局长王文义说。
在侯马市张村一麦地的田埂上,年近50岁的村民张全武说:“麦收的时候,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天气变化。我们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看完中央台看地方台,生怕到手的麦子收割不及时打了水漂。”在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从事人影工作近二十年的高级工程师、市人影办主任薛廷枝。他说,目前全市的4门三七高炮、27门火箭发射架和78名作业人员均已进入临战状态,“炮弹”也准备充足,他们将尽全力做好麦收期防雹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对麦收工作的影响,力保今年小麦丰产又丰收。
6月8日,全市迎来了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气温——37.2℃,室外烈日炎炎,烤得人皮肤生疼。
在尧都区魏村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尧都区气象局和人民武装部的工作人员及20余名预备役人员正忙着调试4门三七高炮,豆大的汗珠爬满了面颊,背上的迷彩服也早被浸湿。尧都区气象局局长丁锐钦感慨地说:“气象局与人武部联合防雹保麦收今年已是第10个年头了。每年进入麦收期,我们都会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此项工作,为的就是让农民安心地做好夏收。”“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做得还远远不够,气象服务领域还要大力拓展,任重而道远。”王文义说。(记者 郝海军 刘建宏)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