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3 09:4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短短两年来,该公司城市配网带电作业班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全省第一,荣誉的背后是他们付出的比常人多几倍的艰辛和努力。
“三个一”夯基础 机制保障
2009年9月,临汾供电分公司城市配网带电作业班成立。经过层层筛选,包括任廷杰、刘小元在内的8名退伍军人入选,成为该公司历史上首批带电作业人。从一开始,公司就确立了“高标准起步,军事化管理,规范化操作”的目标,并为大家制订了“三个一”培训机制:理论培训1年时间,根据培训内容,开展互动式岗位培训;每周进行1项基本技能考核操作,把每个班员最薄弱的操作技能作为考核项目;实现100%的合格,所有成员一年内理论和技能操作全部合格。同时,“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大家前往国网系统带电作业开展较早的哈尔滨、齐齐哈尔供电局学习,并请国网系统院校和兄弟单位的专家来临汾进行现场指导。
机制上的保障和专家的手把手指导,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大家互相鼓励,人人争先,把每一次模拟操作都当成实战,无论春夏秋冬,一进入教学现场,厚厚的绝缘服从不离身;每次收工回来,都要召开班组会,及时总结一天来的得与失;而每天一次的理论学习,一次安全例会更是雷打不动的制度。
“最初接触这个专业,第一感觉就是危险!害怕!”带电作业班成员李晶晶坦诚地说,“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战性质的日常模拟操作,现在我们感觉,带电作业比停电作业还安全呢,因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脑子里时刻都紧绷着安全这根弦呢!” “师带徒”传帮带 团队凝聚
作为带电班的第一任班长,任廷杰常给队员们讲:一个人进步不算进步,团队共同进步才是最好的进步。工作中,任廷杰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每一项操作都要反复操作很多次,每次亲自带上一个徒弟作业,其他人在现场观摩,师徒们在一些常见的检修操作中边干边讲边提问,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细节决定成败。在实践中,任廷杰和他的班员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操作细节,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别人从来没有的“道道”来。带电作业操作时,要穿上笨重的绝缘服,戴上厚厚的三层防护绝缘手套,刚开始时,最简单的导线绑扎、螺丝紧松等基本操作,对他们来说却要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去完成,标准和工艺上也达不到要求。为了尽快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在班长的带动下,每天,大家都穿上厚厚的绝缘服,戴上绝缘手套苦练基本操作,导线绑扎、螺丝紧松、设备保护,每一项操作大家都要反复练习上万遍,直到和平时一样操作自如。“那段时间,感觉手就不是自己的一样,关节疼痛,酸软无力,吃饭时手都不想动,好几次都是儿子喂我吃饭呢!”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日子,任廷杰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现在,带电作业班的每一个人都熟练掌握了带电作业各项操作技能,操作速度和工艺标准就和平时停电时操作一样。自实施带电作业以来,他们共进行了63次190小时带电作业,减少停电时间580小时,多供电量80万千瓦时,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率。
“全封闭”攻坚学 喜结硕果
为使理论掌握更准确、技能操作更规范,比赛前,所有参赛选手都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封闭训练,从早上5点到晚上12点,全天泡在教室和训练场,每天只能休息5个小时。酷暑时节,穿上密不透风的绝缘服,还没登上斗臂车,身上已是大汗淋漓。一个操作流程需要45分钟,每天走6次,走下 斗臂车,脱下绝缘服,衣服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获得竞赛第一的刘小元笑着说:“这一个半月,我流的汗估计也有5公斤啦。”
封闭训练期间,队员孟雷的妻子正赶上生产,班长任廷杰特批了小孟两个小时的假。看着8斤多重的儿子呱呱落地,小孟喜极而泣,望着疲惫的妻子,小孟又充满愧疚,想着将要进行的大赛,小孟依依不舍地亲了亲胖嘟嘟的儿子便转身回到了训练场。“看着妻子每天用手机发来的儿子照片,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力量,那个时候,我觉得,为了儿子,自己必须做到最好。”说这话时,小孟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带电作业班的小伙子们平均年龄28岁,都已成家立业或正在谈婚论嫁。队员李志雄的女朋友要小李好好集训,一定要拿个奖杯回来;李晶晶的爱人刚刚怀孕,为了参加比武,小李将照顾妻子的重任转交给妻弟;班长任廷杰的爱人是调度员,每当上班走的时候,她就把上小学的儿子托付给朋友和邻居接送……
前方备战,后方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分公司领导和专家多次前往集训现场观摩,要求大家以实战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模拟操作,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了队员们很大的支持;作为参赛队员中的唯一一名大学生范定智肩负着大家的理论指导,白天和大家一起学理论,模拟操作,晚上夜深人静时还要备课,做好第二天的理论课件;彭晋英负责后勤采购,她也不知道自己每天要采购多少物品,她只记得,一个月来,光是防暑降温的药品她就买了三百多块钱的……
“会当击水三千里”。当任廷杰和他的队员们捧起沉甸甸的奖杯时,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这笑容,饱含着对自己过硬技术的自豪,更饱含着对公司和同事的信任。当问到他们对获得“双料冠军”有什么想法时,他们自信地说:“要做就做最好。荣誉给予我们更多的是激励,我们要站在冠军的台阶上向更高的地方攀登!”
通讯员 范晋宁 陈爱红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