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点,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了时下最热的主题。如何教育孩子,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教育全国的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从2008年起,每年的9月1日都要求所有中小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幸福”,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觉得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幸福?本报记者采访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对孩子眼中的“幸福”进行了深入探讨。
孩子:到底幸福不幸福“并不感到幸福,爸爸爸妈妈天逼我学的东西太多。”小学三年级学生凯凯告诉记者,他觉不幸福的原因是,爸妈会给他报好多兴趣班,有些并不是他自愿的,但是还必须去上课。
为了不让旁边的妈妈听到谈话,凯凯凑到记者耳朵前小地说:“就是感觉不幸福,每天想跟小朋友们出去玩,可妈妈都提出好多条件,没有一点自由。”据记者采访了解,凯凯凯的习成绩一向不错,在学校里面排在前几名,即便如此,凯凯依觉得不幸福。凯凯告诉记者:“爸爸妈妈看得紧,学习不好肯行,考不上大学怎么办?”针对同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初二学生凡凡,她也坦言:“实不幸福,学习压力太大,家里人逼得太紧。”考虑到升学的压力,凡凡自己每天都会刻苦习,但是父母为了她能考个更好的成绩,上个更好的高中,每天都会督促她“不要贪玩,要努力学习”之类的话,这让她很是烦恼。
“要是能开开心心学习,就会感到很幸福,不想让家长施加太多的压力。”凡凡告诉记者,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父母是为她着想,但还是不想每天听到这些唠叨。
记者采访了解到,孩子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大都来自学习的压力,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报学习班、特长班等等完全挤占了孩子们的自由时间,这让现在的孩子感到不自由,没有幸福感。
“希望爸爸妈妈能听一的想法,不要强迫我。”今年就要上初一的婷婷也有自己的苦恼,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给她安排学习之外的时间,她希望以后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兴趣爱好,能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
家长:社会压力太大对于现在的孩子缺少幸福感,家长们有一致的观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多下点功夫,将来会吃亏,为了更好地发展,只好让孩子受点委屈。
市民李晓斌认为,现在孩子感到不幸福,主要方面都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现在的孩子是挺辛苦的,上了这个学习班,再接着上那个特长班,看着都累。”李晓斌说道,可现在社会就是这样,竞争非常激烈,,果孩子不下功夫,就会落在他人之后。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已经35岁的李勇有着美好的回忆:“那会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后,便和小朋友们出去玩,放暑假还可以去河边捉小鱼和虾,哪有什么学习压力,每天都有开心的事做。看看现在的孩子,放了假每天还得补课学习,哪有什么幸福感而言。”“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别人家的孩子都学,咱也不能落下。”市民张红玉也不无感叹,现在的孩子压力确实挺大,主要还是学习负担过重,让孩子在成长的过过中失去了一些天性,加上社会大氛围的影响,现在的孩子过早成熟,才导致他们缺少幸福感。
学校:营造健康学习氛围对于当今孩子缺少幸福感,解放东路小学校长杨玉生有着自己的理解:“孩子的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完整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对家长来说,孩子成绩好,将来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这才是最好的结果。”杨玉生解释说,虽然学校提倡并已经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家长的偏见依然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家长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这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很多不利。”“教育的本身不纯粹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让孩子有幸福感,这就需要对孩子的人格全面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杨玉生介绍道,解放东路小学成立了“行知养成行动研究小组”,针对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更好地解决方案,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管理,造就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和谐相处、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形成学校“自主管理”特色的行知文化。
“让孩子在幸福的氛围中成长,全社会有责任共同营造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杨玉生表示,学校方面会处理好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关系,明确行为规范,建立对应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安排,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父母和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杨玉生提醒广大家长和教师,要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从兴趣出发来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在认知和行为方面要做到知行一致,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有更多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浩天”喜获6金2银2铜
下一篇: 小区里上起教育课 近百名家长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