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放映”鸟枪换炮记

2012-02-23 09:2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放映现场。资料图片

何林明奔走在放映路上。


今年59岁的何林明与电影打了近40年的交道,他见证了农村电影胶片由8.75毫米到16毫米、35毫米,再发展到如今的0.8K数字电影的历程。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电影放映走入低谷,许多放映员都弃影从商从工,但他仍然默默无闻地坚守着放映事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村串乡,坚持放好每一场电影。实行新农村数字电影时,何林明感受了党中央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关注农业的温暖,心劲十足地继续行走在放映路上。近40年的默默坚守,何林明累计播放了万余部影片。他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电影之花,他用无私的奉献点燃大山深处的乡村文化之火。虽然有点苦,但何林明仍乐此不疲。回头看何林明与电影的故事,就是一部我国电影发展的编年史。

一部机形影不离

到达了放映点,何林明一边热情地和村民们打着招呼,一边手脚麻利地开始了电影放映前的准备工作,从卸车搭幕到挂机放映,从连接电源到音箱试音,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经过短短半个多小时的布置,何林明将这片空地打造成了一个简易的露天剧场。在霍州,何林明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他走在街上经常有人过来跟他打招呼,问什么时候去他们村放电影,等人走过去了,他想半天也弄不清楚人家是哪个村的。热情的老乡也常邀请何林明去吃饭,他总是回答:我吃了饭,你快去吃,等一下来看电影。
“各位村民请注意,今天放电影……”听到广播里的通知,村民们吃过晚饭便陆续来到了放映点,一会儿的工夫,偌大的文化广场就挤满了前来看电影的乡亲们,小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下午7点,天渐渐黑了,先播放的是科教片《懒汉养猪法》《交通安全教育》,忙碌了两个多小时的何林明赶忙抽空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播放的是故事片《大孝儿媳》,就这样,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3个小时的放映结束了。村民们意犹未尽地散去了,何林明又开始将设备归整装箱,晚上10点多,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踏上回家的路。
“1984年荣获全省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工作者,2002年荣获全省先进电影放映户,2006年荣获全国《送电影下乡》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2008年荣获全市民办文化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全市十佳放映员……”这是挂在何林明家墙上的一块荣誉录。“我挂这些荣誉不是用来炫耀自己,而是要激励我自己前进。”朴实憨厚的何林明边说边给记者展示自己多年收藏的“电影”书籍和杂志,其中一些有关电影放映的资料,是原市电影公司书记乔申喜委托他保存的。何林明还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流金岁月电影16毫米片库”,只见《英雄儿女》《刘三姐》等一部部经典影片分门别类、整齐排列,俨然一座胶片博物馆。

一个人执着坚守

从农村的露天放映到城市的星级影院,从曾经的黑白国产胶片到现在的3D、立体外国大片,电影实实在在影响了几代人,而在电影已经成为产业的今天,在农村依然有走乡串户的电影放映员坚守岗位,将电影的理想发扬光大。何林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近40年的放映经历,让他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何林明是一个普通农民,从小就喜爱看电影,对放映员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十七八岁时与本村在县电影队的放映员结交,经常跟着扛箱子搂幕布帮着忙前忙后。日复一日,放映员们与他有了感情,就教会了他放电影。就这样,何林明成了放映队的编外人员。几年里他跑遍了霍州的山庄平川,义务跟随放映上千场。1981年3月的一天,何林明突然接到调他到城关公社电影队工作的通知,他兴奋得彻夜未眠,这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度热闹的农村电影放映滑向低谷。靠放电影已经没有了收入,电影队由大家庭变成了个体户,许多电影放映员开始转行自谋出路。家人亲友劝何林明另谋他业,可他拿定主意要把自己心爱的事业干下去,他深信,电影事业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他说:“少年时期电影给了我欢乐,青年时期当放映员的工作使我自豪,电影使我有了高尚的情操,电影改变了我的人生。”
从那时起,何林明成了“倒贴钱”的电影放映员,不但一如既往地走村串乡送电影,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放映内容,扩大了放映的范围和轮次。“只要能把党的温暖、国家的号召、百姓的喜爱送到每个农民的心里,我就觉得值!”何林明动情地说。

一家人集体上阵

由于义务放映占用了何林明大量的时间,家里的经济收入更加拮据,为此,他动员老婆孩子干其他活儿来维持家计,自己则白天干活,晚上放电影。这不仅使妻子充满了抱怨,同时也遭到了全家的极力反对,但阻力再大也没有改变他的信念。
“答应乡亲们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人要讲信用,我就认准这一点。”何林明说。2006年,他从坡底村放映完电影回家的路上,不慎将腿摔骨折,住院期间,他要求他的儿子继续他的放映工作,不得耽误。南坛村韦小平向他打听种花生、种药材的技术,他二话没说,带上片子就上门了;东湾村村民种莲藕多,他不失时机地送去莲藕技术的科教片;钾肥技术的科教片发下来后,他到各村义务放映了上千次。电影公司组织的电影下乡活动,何林明都是积极响应,义务放映80场以上,在此期间,他自制了几套有关国防、计生、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模范人物宣传幻灯片,配合有关部门宣传。有教育意义的《雷锋》《董存瑞》《光辉业绩》等宣传片,他每年都义务给学校放映,老师和家长们夸奖他这一行动起到了教育作用。
看着何林明所做的一切,家人们慢慢地理解了他并开始支持他。2005年,在当地电影公司的支持下何林明购置了一部16毫米一体化氙灯放映机和发电机,这大大提高了放映效果。多年来,何林明先后三次购置新设备,儿子、儿媳、女儿都成了放映员。

一辈子不离不弃

“农村电影真正的好日子是最近两年开始的,随着国家农村数字电影工程的开展,电影在农村又成了‘抢手货’,农村电影迎来了新的春天!”霍州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朱新浩介绍说,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国家启动了“2131工程”,出台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政策,要求一村一月免费给村民放映一场电影,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乘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数字电影自从去年4月进入当地农村放映市场后,广大农民群众观看电影的热情又被调动起来了。数字电影以其高品质、高清晰的画面和立体声效果、不同类型的影片等受到群众的欢迎,观众由原来的一场几十人增加到几百,甚至上千人。同时,霍州市以股份制形式购买了设备和一大批内容丰富的新影片,着手成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积极创新农村电影放映机制。
电影公司对放映员进行数字电影放映培训,何林明欣喜若狂,第一个报了名。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数字电影,很快就能熟练地操作了。公司安排一个放映员20多个村的放映任务,何林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的放映任务。2011年,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他在银幕上方做了一条《我为建党添光彩》的标语,录制了几十首歌颂党的歌曲,在放映前后播放,深受群众欢迎。
“电影公司为我们放映员装备了数字电影放映机,我们挣上了工资,又成了‘香饽饽’。”一谈到数字电影,何林明格外兴奋。何林明对电影的坚持终于迎来了转机,现在何林明不但成为了“股东”,而且放映的影片总能得到及时更新,这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重新回到银幕前,所以他干劲更足了。
可能是爱电影几十年的缘故,何林明总是觉得自己还年轻,从没想到退休。谈到今后的打算,他满怀豪情地说:“尽管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互联网媒体的时代,但山庄窝铺的老百姓仍有浓浓的电影情结。电影就是我的一切,为了父老乡亲,我会守着放映机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放一辈子电影。”
 
记者 范韶华 景秀红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