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有一独女,在上大学,因为“独”,而显得金贵。年逾古稀的公公常有点埋怨地说:“我们家三代单传,到你们这一代,又只生了一个女儿,太少了!”女儿生在这样的家里,难免受到宠爱,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孩子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成不了大器。那么,要将女儿培育成什么样的人呢?我同丈夫多次交流,一致认为:不求成凤,只求成人,成为“一个堂堂的人”;不求出人头地,只求脚踏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欲达此目的,就要倾注父母的爱心,更要学会如何去尊重、如何去爱。
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家庭环境好坏,对孩子影响很大。我知道,家庭是否和谐,做儿媳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构建一个和谐家庭,在实践中,我把“尊老敬老”摆在重要地位。公公、婆婆都有退休工资,并不差钱,但我根据他们的喜好,常买点他们所爱之物,讨他们的欢心。公公喜欢饮茶,我去南方出差,特意给他选购了一套制作精美的宜兴茶具,公公喜形于色,慎用且妥善保管;婆婆生性洁净,我给她买些时尚点的服装,她竟然挂在衣柜里舍不得穿。婆婆身体不好,每次患病我都会同丈夫及时陪同诊治。生活上从细微处着手,精神上更应体贴,做到凑空聚一聚、聊聊天、逗逗乐,让老人活得开心。这样的氛围,不仅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还让她从小播下善良的种子。养成尊敬长辈的品德。我同丈夫有时工作忙,一早出门,很晚方归。女儿从上小学时,便帮我打扫卫生,料理家务,有时她看到我的衣服脏了也会洗得干干净净。
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长处,去赞美她。做父母的常怀“恨铁不成钢”之心,总在不断地挑剔孩子的短处,然后,再想法设法去弥补孩子的短处,认为这样才是教育的良方。我也曾这样做过,结果都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后来,我一改发现短处为发现长处,从激发孩子的自卑转变为激发孩子的自信。孩子在校期间,面临的是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考试,每次考试,看到各科的成绩,我不会因某一门课分数下降而责备,而是为某一门分数高了而赞扬。这样,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的可爱和潜力,鼓励她、引导她,让其心中充满自信、充满欢乐,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会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
要学会沟通,进行心灵交流。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峻,年龄差异的“代沟”,往往会引发与孩子的矛盾,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出现无法沟通,水火不容。这种不融洽的现象,必然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我在生活中,特别注重发扬民主,不把孩子视作自己的私产,不在爱的名义下去伤害,让家庭每一个成员,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说错了,也不会训斥、责备,更不会“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孩子有什么心事,愿意向父母倾诉;有什么难事,愿意求父母帮忙。这样,做父母的就能更多地了解孩子,了解得越多越深,富有爱心的教育,就更有针对性、有效性。我的女儿,有一个铁皮做的“宝盒”,里面装满着自己的隐私,平时保管得很严。一次,我问及此事,她竟然毫无保留地告诉我,那里面装的都是朋友的书信。我看了一部分,并再三嘱咐:“交友要慎重。”这些所谓的密信,公公也看了,他和孙女还探讨了“交什么友,如何交友”的问题,如今,女儿在远隔千里的大连读书,而与家人的交流从未间断过。每逢周末,都要同我和他的爸爸通话,不仅是问候,还谈自己的心事。每逢节日,她都要给爷爷奶奶送上一个祝福,还汇报学习情况。
要学会挖掘家庭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教育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整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如何挖掘全家人的潜力,把有限的家庭资源利用好,这是摆在父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的做法是:取其所长,委以重任。我的婆婆人称有两下子,一下子(本领)是针线活做得好,另一下子是饭做得香。就拿做饭来说,许多家常饭菜经她操作,都会变成“美食”,全家人都想吃她做的饭,尤其是我的女儿,时常点名要奶奶做哪样饭菜,在一片赞扬声中,婆婆也乐意进厨房露一手。这样,减轻了我的许多负担。但这些活全推给婆婆,我于心不忍,每天下班回来,我都去帮厨,还向婆婆告白:我要把你这一手学到手!公公大专文凭,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擅于写作,在他的影响下,我女儿特喜欢语文,酷爱作文,这样,公公就成了女儿的学习辅导员,不断介绍些课外读物,扩展孩子的知识面。我和丈夫忙于工作,常常是早出晚归,有时外出开会或办事,十天半月不在家。督促检查孩子写作业、签字,大都是公公去办。在我们不在家的日子里,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和丈夫都要同公公交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家庭教育出现“空当”。公公、婆婆对孙女的照顾、关切,是爱心的奉献,是本能的发挥,更是对我和丈夫的协助,这种恩德,我们会铭记在心。
在爱心的哺育下,女儿在健康成长。她懂事善良,乐于助人;她尊敬长辈,诚心待人;她学习成绩,虽非门门优秀,但也学有所长,夺得不少奖项。
父爱、母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但要付出得当,就需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自我,学会去爱,让这种爱成为“可敬”,不要变成“可怜”! (作者系翼城县委老干部局局长)
李雅琴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浮山西街幼儿园举办第三届幼儿故事大赛
下一篇: 《我的文化梳理》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