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天塔狮舞出一片天

2013-06-04 08:40: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15层层层叠叠的板凳天塔般矗立空中,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手握绣球、口吹尖哨、碎步生风、身手敏捷,逗引两只大鼻高额、盆口圆目的大狮子,旋、攀、捕、蹬,且舞且演、活泼逗人,奋勇向高近10米的“塔顶”攀登,到达塔顶后,只见他一个跟斗倒立在苍茫的云端,拿起手中的笔挥毫泼墨……这就是名誉全国的北狮王李登山在今年二月初二陶寺龙抬头社火节上表演他的绝活——空中倒福。

在这个蕴藏着变革与机遇的时代,襄汾县的天塔狮舞一步一步地从田间地头走上了各地的舞台,搭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也充当起了产业化发展的“探索先锋”。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栏目《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上,这一民间传统绝活让观众大饱眼福,引得评委们啧啧的称赞。如今的传承人李登山带领他的弟子们远赴世界各地,每年为陶寺乡带来几十万的收入,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后劲,着实让周边地区的人竖起大拇指。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李登山老人在16岁时,便正式登台表演,在10多米的高空中,腾、挪、跳、跃,动作矫健敏捷,并在一片喝彩声中,正式接过了“狮子上板凳”这一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的引狮棒,成了该技艺第六代传人。

每当逢年过节襄汾县陶寺村闹红火的时候,天塔狮舞都是整场活动的亮点,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会争相前来观看。

只见15层层层叠叠的板凳天塔般矗立空中,在一阵“紧急风”的鼓乐声中,身着绿色英雄服、腰扎彩条的李登山引领着两头大狮子和四只小狮子上场亮相,他手握绣球、口吹尖哨、碎步生风、身手敏捷,逗引两只大鼻高额、盆口圆目的大狮子,旋、攀、捕、蹬,且舞且演、活泼逗人,奋勇向高近10米的“塔顶”攀登。到达塔顶后,只见他一个跟斗倒立在苍茫的云端,拿起手中的笔挥毫泼墨……这一个个高难度动作的背后,正是李登山对这门技艺的研究创新。李登山和原襄汾县文化馆馆长梁铁锁一起潜心研究,通过对道具、服饰、动作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将现代审美元素巧妙揉于传统技艺中,融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武术杂技、舞蹈音乐于一炉,创编了“蜻蜓点水”“水中捞月”“瑶池摘星”“空中倒书”等高难度动作,使“狮子上板凳”完美升华为“天塔狮舞”。

“现在的动作中,我只保留原先动作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动作都是我们后来研发的,咱们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需求。”除了动作,李登山还对服饰、鼓乐节奏、动作编排进行了改革创新,一个个惊、险、奇的动作新鲜出炉,每一次的亮相都让人耳目一新,正是创新让这一民间绝户焕发了青春。

品牌化发展,亮出“利剑”

“就狮子本身的服饰来说,我的狮子和南狮有着明显不同,你看他的眼睛会动,耳朵、尾巴和舌头都有‘活’,”只见李登山随手拎起一个狮头,拨动里面的机关,顿时一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狮子展现在眼前。“你看狮子身上的毛和皮,我都用最好的材料制作,这样做出来的狮子才好看、有精神”。

李登山用了6年的时间,把这一古老的传统节目加入现代审美元素,从道具、服饰、动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赋予时代新的内涵,更加集中体现了北国狮舞粗犷、豪放、雄壮的风格,熔传统艺术、现代文化、武术杂技于一炉,把古老的表演手法和科学的力学措施巧妙结合,为有惊无险的表演提供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以神奇表演和惊、险、奇、绝、美的全新艺术效果展现在国人面前。

2001年,李登山注册成立了山西襄汾陶寺民间艺术团,随后,李登山和他带领的舞狮队伍走南闯北,参加了海峡两岸尧文化研讨会、黄河壶口第七届旅游日、北京西京文化旅游宣传周、北京龙潭庙会中国艺术展演和太原面食节等活动的演出。

领军人物突起,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要想传下去,必须有传人”,一身绝技的李登山没有“藏饭碗”,而是广收弟子,无私传艺。没有专门的练习场地,就自己找个开阔地方;没有地方存放道具,就放在自己家;没有经费,就节俭节约。与很多传统文化遭遇“人才荒”不同的是,李登山拥有三班“天塔舞狮”表演队伍和8个舞龙队伍,他成功组建的表演艺术团,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蓬勃发展,他们多次赴外地演出,载誉而归。

张小琴是李登山老人的得意门生,近年来,她走南闯北当教练,将这一传统手艺在中国各地传播。现在,张小琴的徒弟遍及大江南北,说起当教练的事情,张小琴打开了话匣子,“我在拉萨当教练的时候,当地人对咱们的狮子都喜欢。由于有高原反应,不适合教天塔狮舞,我就教他们板凳上的功夫,他们都佩服咱们的‘功夫’。”

小小的狮舞不仅赢得国人的关注,还吸引了外国人的目光。“我们还接到过孟加拉国的邀请,中国大使馆希望我们能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和他们进行交流,增进两国友谊”张小琴兴奋地说道。

近年来,李登山和他带领的舞狮队相继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第十届艺术节编导奖,第十三届“群英奖”优秀奖,“华夏一绝”大赛银奖,山西省一、二、四届广场文化节金奖等荣誉。2007年,李登山带领“天塔狮舞”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黄飞鸿杯南北狮王”大赛中,以精彩绝伦的演出荣获金奖,并被冠以“北狮王”称号。2011年,他们登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2012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型文艺晚会上,他们作为北狮与深圳的南狮同台演绎……随着“天塔狮舞”被世人广泛关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为舞狮注入活力

天塔狮舞搭上了网络化发展的快车道,建网站,开微博,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将这一传统的民间绝活送上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在天塔狮舞的网站上,可以检索到天塔狮舞在各地表演的照片,教练员的介绍,同时他们将做好的道具也在网上展示,客商可以通过网站定制到需要的服装和道具。“在前年,我们这个村里面,仅外出表演天塔狮舞的人就有800多个,外地的很多客户都托关系来找到师傅,请教练回去教授技艺。”李登山的徒弟张小琴自豪的说道,“我的QQ空间里有很多我们教练在外地教舞狮、舞龙的照片。一到年根里,很多网上订单就来了,都是来订做演出服饰的。”仅2010年,该村共完成各类演出上百场,培育演出新人300余名,向西藏、湖南、河北等全国各地出售龙、狮道具30余套,年收入超百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天塔狮舞”的知名度。

天塔狮舞这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相信可以给目前还“待字闺中”的民间文化一个启示,如何将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道路。正如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创造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神话,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不断的科技创新、走品牌化道路、打造专业团队和现代化的营销模式。通讯员 贾玎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