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对于襄汾环保局监察队长张世峰,周围的人常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不讲情面、不懂变通、认死理;有人说他呼之即来、心有群众、有担当;有人说他不苟言笑,是个冷脸汉子;有人说他待人热情,像是自家人……张世峰说,这两种相反的评价都应当算对,但不算准确。面对违法者必须讲原则,没有情面可讲;面对老百姓就得像亲人,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
环保执法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执法环境和执法对象日益复杂,给环保执法带来更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执法形势,张世峰不断加强学习,狠钻业务知识,熟悉环保法律法规,力求先行一步,成为局里数得上的行家里手。2007年,被任命为监察二中队队长后,他又带动全中队开展学习。身为队长的他经常充分利用网络,搜索书本中涉及不到的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吸取先进经验。同时,自己制作环保课件给全局人员及企业人员讲课,将监管知识整理成书籍供中队执法参考。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当天的《环境报》,把有价值能给日常工作有促进的文章、经验及思路,都剪裁张贴成书。工作中遇到难题,他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向环保方面专业人士请教咨询,大大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为了更好地依法履职、提升监管能力,张世峰提出“知识化监管要转变为专业化监管”理念,受到领导的高度肯定。工作中,他把难题当课题,注重现场教学,在现场执法中突出培训,强化实践,以老带新,通过传、帮、带,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本领强的监察队伍。
襄汾是传统的煤焦、钢铁大县,环境压力很大。为了督促企业认清自身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自我管理能力,张世峰组织企业负责人到环境搞得好的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经验,引导帮助企业制订并完成治理方案,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2013年6月,襄汾突降大雨,为了防止企业危险固废等有害物质随雨水流出厂外造成污染,张世峰冒着大雨深更半夜驱车几十公里赶到现场进行勘查,现场组织企业协调处理,凌晨3时许,最终雨水顺利通过排水管道排出,企业未受到损失,更有效的防止了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汾河流经襄汾主城区,沿河企业的污水排放,一度使之成为了黑水河。为了查清汾河流域断面水质,张世峰带足干粮冒着酷暑,连续几天忍受蚊虫叮咬徒步走进汾河沿岸,查清偷排企业管道并将汾河流域涉及乱排情况绘制成图,有效打击了汾河流域襄汾段乱排企业的违法行为,保护了汾河水质。
“遇到难题不绕道走,碰到矛盾别缩着手。”张世峰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2008年在全县深入开展清查矿企时,他克服人手不足、车辆配备不够等诸多困难,按照环保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做好环境监管,特别是抓好重污染企业的整治和非法企业打击工作,带领队员们上山下乡,深入企业“家家到”,“一企一策”订方案。当年,全县不达标小矿企全部关闭。
环保工作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工作。但是,在环境监察和治理污染的过程中,由于触犯了一些企业的利益,张世峰经常遇到说情、打招呼,甚至威胁。一次,一家企业噪声超标,企业负责人托人找到他,希望能通融一下。“方便了你,可遭殃的是单位员工和周边的群众”,张世峰在回绝的同时,帮助企业查找超标原因,提出工艺修改方案,减少了噪音,督促企业符合环保规范。
多年来,面对方方面面的人情、压力,张世峰始终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每到企业督查,干完工作就走,坚决避开饭局。他常说,“吃了企业的饭,话就不好说了,人情的口子一旦开了就刹不住,会出大问题的,这个原则一定要守住。”
从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张世峰从懵懂青年成长为一位环境监察的行家里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他以特有的环保情怀和赤子之心,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监察工作、融会到每一项工作之中,多次被市政府,襄汾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五四青年奖章”“十佳文明形象大使”等表彰。
谈到自己的工作,张世峰说,自己绝对没想到会在这样一个行当里一干就是20年,20年里虽然换了几个岗位,但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份事业。用他的话来说,对于这份职业,起初是新鲜,再后来是热爱,现在可能已经成为习惯了。“这辈子咱就跟环保卯上了”,张世峰笑着说。(沈宗珍 邱伟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