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6年是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回望过去的5年,全市畜牧业发展实现了一个大跨越:截至2015年底,我市肉类、蛋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30.8万吨、16.5万吨、7.1万吨,实现了五连增。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实现了双翻番……为“十三五”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步入“十三五”,我市畜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目标:到2020年,完成肉类总产50万吨、蛋类30万吨、奶类1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00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2000元的“53112”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为主线,以保供给、促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融合、企业联合、创新驱动为着力点,以“果畜循环,秸秆过腹还田,绿色、有机、无公害畜产品开发”为抓手,科学统筹公共卫生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全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品牌战略 推动产业化发展
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是我市畜牧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环境保护和资源短缺矛盾的有效手段。“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市畜牧兽医工作将围绕“果畜循环、过腹还田、‘三品’开发,产业融合、企业互联”,着力在加快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和确保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上有所突破,开创我市畜牧产业化的新局面。
为推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今年我市把推进畜牧业品牌化发展作为建设畜牧业强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大力标树和推介名优特新畜产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培育一批以品牌畜产品生产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质量、产值和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提高,将进一步增强我市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全行业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机制,同时,积极开拓电子交易、期货和网购多元化营销模式,探索出一条品牌强牧、品牌富农的发展之路。
转变方式 建设生态牧业
实现畜牧产业振兴,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始终把推进标准化生产,转变畜禽养殖方式放到重要位置。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创建行动,以提高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从养殖场管理抓起,把标准化贯彻到生产、收购、储运以及加工销售全过程,切实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加强饲养场监管,引导畜禽养殖场向标准化发展,推动整个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全面实施秸秆过腹还田、畜禽粪便生物发酵、果畜循环等八大重点工程。到2020年,全市配方饲料普及率将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规模以上养殖企业配套建设沼气利用工程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生物发酵利用率达到100%,果园(林下)种草养畜达到39%以上,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分别达到30%、20%、10%以上,饲料饲草种植面积占到基本农田的5%以上。
协调发展 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必须做强优势畜牧业项目。“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紧紧围绕畜牧主导品种,加速建设一批经营规模大、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鼓励他们通过更新改造、链条延伸、开发新上,谋划建设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发挥资源、市场、品牌优势,引进一批战略投资,鼓励龙头企业进园入区,实现集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强化三大保障措施,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完善扶持政策,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围绕畜牧产业振兴,推进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机制创新;设立畜产品价格调节和新技术推广基金,建立畜产品财政贴息和价格补贴制度,启动“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养殖户”四位一体的投融资担保机制;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检验执法体系等相关体系建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