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策划语: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同时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今年是全国第8个全民健身日,至此我市也拉开了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的序幕。目前正值中国健儿征战里约奥运,许多市民和民间团体在关注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全民健身的宗旨。
目前,我市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如此,记者还走访了我市部分免费开放的体育场所以及各群众社团,从多方位了解我市全民健身的情况。策划人 郝海军
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
丰富多彩 我市全民健身赛事不断
从前不久的临汾市第四届“梨花奖”广场舞大赛,到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临汾市首届“足协杯”七人制足球赛,均创我市群众体育参赛队员规模和阵容的先例,全民健身理念正步入千万家庭。
放眼当下,集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广场舞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喜爱,无论是在城市的广场上、公园里,还是乡村的农家院、小广场,数不清的市民扭臀挥臂,一起舞蹈,而这也成为我市全民健身的一个缩影。
两个月前,华夏之根·文明之旅”尧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圆满落幕,作为此次活动重要内容的临汾市第四届“梨花奖”广场舞大赛备受瞩目。为了拿到总决赛参赛资格,各县(市、区)广场舞代表队加紧排练,经过相关专家的严格筛选,17支广场舞队伍会师决赛,为全市人民送上视觉饕餮盛宴。
当激情澎湃的音乐响起,台下观众不禁迈开双腿跟着跳了起来。“这样的全民健身赛事特别好,让更多的人真正走向室外,体验到健身的乐趣。”走下舞台,从大宁远道而来的参赛选手告诉记者,以舞蹈之名,见证时代变迁,用舞蹈赞美生活,展示全民健身的活力。
广场舞大赛刚刚落幕,属于临汾足球爱好者们的足球盛宴随之而来,7月29日,我爱足球”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山西临汾赛区海选赛暨2016年临汾市首届“足协杯”七人制足球比赛在临汾市体育场正式开赛。28支参赛队伍齐聚绿茵场,展开追逐。
目前,该项赛事赛程已经过半,人们惊喜地发现,前来球场观战的市民越来越多。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后我市将会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方便群众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由此走向健康,走向幸福。
记者 卢凯
一位学校管理人员表示
校园场所 免费开放有点难
市区内露天体育场所有限,一些热衷于体育锻炼的市民们便想到了学校、机关的体育场所。然而,据了解,市区内几乎没有哪家单位有露天的体育场所,具备这个条件的,只有山西师大、师大二校及临汾市体育场,并对市民免费开放。
“公立学校是公益性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应该向市民免费开放。”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碰钉子,市民苏先生就遭遇过这样的情况。曾经,他和朋友们为了能到学校的球场去踢球,进门时不仅给保安说了许多好话、做了很多承诺,还买了两个大西瓜,保安才勉强让他们进去,并且给他们限制了时间,苏先生和朋友感觉踢球的心情都受到了影响。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校管理人员说,学校之所以不开放体育场,是出于对正常学校秩序的维护,如果校门开放,很可能造成一些学生逃课,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社会人员进入校园,学校对他们又无法管理和监督,难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还会影响体育设施及器材的寿命。此外,学校还担心,在运动中如市民意外受伤,责任的划分也难以界定,相关部门在这方面也没有出台明确的规定,所以,学校也是有心无力。
学校管理人员建议,如果政府能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安排专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并出台可操作性的规定,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校的露天体育场所可以向市民免费开放。记者 韩晓芳
市红杏鼓韵艺术团
“青春不老”践行全民健身的宗旨
滔滔汾河水,孕育了平阳大地古老而又璀璨的文化,市红杏鼓韵艺术团就是这片文化热土孕育出来的艺术之花。在这个民间团体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38岁,平均年龄50岁。
8月8日,全民健身日,红杏鼓韵艺术团的一些队员自发地去市区内的各社区助兴表演,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我们就是以健身为主,自娱自乐。”艺术团负责人李曼说,她们平时除了在广场上活动以外,还自编自演节目,赴北京、香港、澳门、台湾,延安、榆林等地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其中,《翼城花鼓》在京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和平遥首届锣鼓大赛中均获金奖;太平鼓》在台湾海峡两岸艺术交流和韩国首尔中韩第5届艺术交流文艺汇演中均获金奖。
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和为社区服务的理念,红杏鼓韵艺术团编排了以民族舞为主的藏舞、扇舞等团体舞种。为提高团队的艺术气息,李曼和团里的骨干队员奔赴翼城向民间艺人取经,去艺术院校等向专家请教。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所以,我们编排的所有舞蹈和节目都适合大爷大妈学习,我们希望大伙都能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全民健身的宗旨。”李曼说。随着队伍的日渐壮大,团里又增加了声乐、器乐和地方戏曲等精心编排的节目。
“青春不老”是红杏鼓韵艺术团践行全民健身的口号,她们希望将健身理念推广到全市的每个社区、每个角落。
记者 郝海军
市民呼吁
器材损坏健身更要“健心”
傍晚丝丝凉风吹走了炎热,许多市民结伴出行,选择在公园、小区的公共健身器材上锻炼。然而,记者调查后发现,在很多公共场所,健身器材损坏严重,俨然成了摆设。
8月8日,记者来到扁担巷,看到扁担巷内依然有老年人在利用一些仅剩的器材锻炼,而有很多健身器材已损坏。随后,记者又来到汾河公园廉政广场,三位转体训练器、秋千、跷跷板、象棋桌等设施,均有不同程度损坏。
“奶奶,我想上去玩,我想坐秋千。”这个坏了,不能玩了。”一位年约4岁的小女孩不停地对奶奶撒娇,然而小女孩的奶奶表示无奈。
“这里边许多健身器材都有问题了,前些年还看到有人修理,可是现在一些器材坏了很久都没人修。”经常来廉政广场锻炼的陈师傅告诉记者,缺乏维护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人不爱护公共设施。
对于社区的健身器材损坏的情况,居住在印染巷的张先生也有话说:社区在巷子里安装了七八台健身设施,可是没过多久这些设施坏得坏、毁得毁,多半不能使用了。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进行维修,但是更希望居民能像爱护自家东西一样爱护这些公共设施。”记者 苏亚兵 实习生 苏建
夜跑族
摆脱手机享受“在路上”的快乐
白天无暇锻炼的市民们将夜晚作为“主战场”,通过跑步达到健身与减压的双重目的。如今,夜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夜跑族”习惯用汗水去阐释“生命在于运动”,并将此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8月7日,当夜幕降临,汾河公园不时闪过一道奔跑的身影,身着橙色运动套装的90后王倩茹格外引人注意。“从3月份开始,我每天坚持夜跑一小时,每次8公里左右。”她细述夜跑的好处,最初,我只是为了减肥,现在完全爱上了跑步的感觉。这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正能量,让我把所有的不快都能统统忘却。”
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市民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为了从白天枯燥的学习和工作中解脱出来,许多人选择在夜晚出来跑步,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跑友”,从而发展起许多跑团。
作为师大“奔跑吧青春”夜跑团创始人之一,吕乘时是不折不扣的夜跑“忠粉”。他道出初衷:“下课以后,许多同学都把时间浪费在手机上。我想让大家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通过夜跑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跑团成立以后,举办过两期活动,每期活动至少持续21天。凡是参与的同学,必须坚持到底,这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晚坚持夜跑,吕乘时已成功减重20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跑团成员王珺说:在跑团,我结交了更多的好友。大家学会了更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培养了持之以恒的品格,提升了自己的专注力与自信心。”
在“夜跑族”看来,夜跑不仅是一项运动,还是一种集健身、减压与社交为一体的生活方式。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李卉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