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者”队员在忻州支教时合影留念。资料图
临汾新闻网讯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的第二次暑期义务支教之旅结束了,19位学生和1位带队老师感慨颇深,他们把自己称为“追梦者”。
半月前,“追梦者”踏上由临汾开往忻州的K-4098次列车,开始了赴忻州市奇村镇奇村小学的支教服务之旅,那里有5个年级155名学生等着他们。
一踏上忻州这片热土,奇村小学的陈校长就把他们接送到了学校。热心的陈校长一直张罗着为队员们卸行李、铺被子、讲安全、解困难。为期10天的支教生活正式拉开帷幕后,陈校长和指导老师共同陪伴,协助“追梦者”开展了二期支教工作。
5个年级155名学生的正常授课和素质拓展、智力开发、兴趣培养等预期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多数初次登上三尺讲台的队员而言,既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种鼓励。
学生安全是他们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从最开始的家长见面暨安全动员会,学生及家长信息的完善,每节课对跟堂老师的安排,学生上下学的老师、家长共同接送,“追梦者”都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和完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特色教学和兴趣培养是支教内容的亮点,手工课、智力开发、武术、诗歌朗诵、舞蹈、美术以及音乐课等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在“追梦者”支教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一次次被讨论、被试讲、被定型,又在支教开始后的课堂上,每天的工作总结中被实践。
“第一次被叫老师,第一次判作业、第一次家访,太多的第一次都是这些可爱的孩子给予我的。或许10天的支教服务不能带给孩子们多大的改变,但我依然想尽力去帮助他们,哪怕是一篇作文、一道应用题。”这是“追梦者”牛天歌在支教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最让她牵挂的是三年级一位叫满智慧的学生。支教第二天,满智慧告诉牛天歌他口渴,她就带他去宿舍喝水。在路上,她知道了满智慧的故事。父母离异后,满智慧跟随有轻微神经问题的母亲生活,母亲每天在裁缝店工作,早出晚归,满智慧就一个人吃饭、上学、写作业。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个家庭破碎的男孩,曾经一个晚上,满智慧的肚子突然变大,诊断后究竟是什么病,年仅11岁的满智慧不清楚,有精神疾病的母亲更说不清。但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这个小男孩消沉,他对知识的渴求让牛天歌感动。牛天歌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他学会坚强,教他用爱来对待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一切。每当说起满智慧的遭遇,牛天歌的眼中总会泛起晶莹的泪花。
10天太短,比起系统的传授知识,传递梦想和快乐也许来得更为真实自然。
每天下午,人们都会在奇村小学的校园里看见孩子们灿烂的微笑、欢快的追逐。他们聚集在一起有模有样地学武术,纵然汗水滴落,仍不知疲倦地起舞欢歌。这是20个追梦者在奇村小学度过的最难以忘怀的快乐时光。
10天,还没来得及享受传道授业解惑的快乐,就悄悄流逝。从最后几天离别伤感情绪的慢慢酝酿,到最后本应该无比热闹的毕业汇报会上,师生们一起红着眼眶把节目演完。
“也许只有哭泣才是对不舍和难过的无言诉说,也许只有那鲜艳锦旗上‘知识传授点亮希望,爱心支教情暖校园’的字样才足以诠释我们在奇村小学10天的感动和成绩。也许门房的大妈、做饭的阿姨和一起来送别的家长学生以及队员们一次又一次的相拥相泣,才真正为我们10天的奇村生活画上了句点。”团队的指导老师郝兴雅如是说。
“我们是微小的一点,能给一个地方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太可能,可是支教给我们自己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这段经历不仅让队员樊晓玲懂得了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拥有坚定的意志,更让她懂得了自己这一代一定要为国家的发展奉献和付出。
参加过两次暑期义务支教的任嘉鑫感受深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及素养,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孩子们送去最诚挚的问候、提供最有力的帮助,让那里的孩子们尽可能地开阔眼界,树立崇高的理想,同时以自身教学思路和亲身实践来实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在汗水中行动着,在奉献中快乐着。”这是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的“追梦者”共同的理想和心愿。
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