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学子:25元“玩”京城 15天考验经历了什么

2016-08-15 09:34: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兜里只有25元,还要在北京度过15天,你敢接受这样的挑战吗?有人说,这是现实版《余罪》;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参与山西师范大学莳英计划的23名“95后”学生用实力赢取了胜利。

  8月9日下午,23名“95后”学生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回临汾。回顾艰难的生存之旅,他们曾遭遇山穷水尽,不得已渴了蹭水喝、饿了啃馒头、困了睡街头。也曾品尝“初战告捷”的喜悦,即使端盘子、洗碗也别有乐趣。他们坚信,只要有勇气应战,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发挥得当,便可战胜困境。

  遭遇困境 初尝艰辛滋味

  7月24日,天气异常炎热,北京火车站迎来了23个年轻人。他们望着这座偌大的城市,再瞧瞧手里仅有的25元,内心不由涌起几分期待、几分担忧。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一切皆是未知数。

  坐了一趟地铁,起始资金迅速消耗了5元,让这群从小生活在“福窝窝”里的学生第一次有了危机感。站在陌生的十字路口,又该往哪儿走?他们再度陷入茫然。为了有饭吃、有地方住,他们决定兵分多路,去沿途的快餐店、小吃摊、面包房等地碰碰运气。但是,一说到只能工作15天,商家便毫不留情地摆手拒绝。

  出师未捷,23名学生失落地回到聚集点。他们来不及总结经验,便开始急切地讨论“上哪儿过夜”。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成了“临时避难所”,为他们缓解了燃眉之急。

  “坐在店里,看着别人大口大口地吃着鸡肉汉堡,一杯接一杯喝着冰爽的饮料,我们有说不出的心酸。我们害怕找不到工作,连提前备好的少量压缩饼干也舍不得吃,饿了就多喝点儿免费水。快餐店店长看到我们这么多人白喝白坐,多少有些不快。”学生庞宇鑫自嘲道,可是,谁让我们‘人穷志短’,只能在他人异样的眼神中凑合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在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挨家挨户找工作,却一次次失望而归。找工作的那段时间,让他们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学生刘耀华无奈地说:口渴的时候,我们就想办法去银行、快餐店蹭水。实在饿得不行,就买一个馒头或是一包干脆面充饥。有的同学劳累不已,直接在街边呼呼大睡,过着如同流浪汉的生活。有的同学‘住’进了银行的自助取款厅,能将就一天算一天。”

  燃烧斗志 战胜重重考验

  残酷的现状让23个年轻人懂得了生存的意义,更坚定了继续奋斗的目标。执著唤来了曙光,庞宇鑫成为第一个幸运儿,他在海淀区五道口地铁旁边的美食城当起了服务员。

  “终于有口热汤喝、有口热饭吃了,干再苦再累的活儿都值得。那时我才深深体会到‘珍惜’所蕴含的意义,我想这两个字会伴随我一生。”庞宇鑫感慨道,找工作屡屡碰壁,是对心理综合能力的挑战。找到工作能不能胜任,又是对实战能力的考验。凡事都没有捷径,始终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与人交流,用一颗热忱的心去完成工作,才能应对重重考验。”

  庞宇鑫的好运气传给了其他“战友”,21名学生纷纷找到“归宿”,唯独刘耀华仍在街头四处飘荡。

  “头三天,我以五道口地铁站为中心,把东西南北四条路扫了个遍,依然无功而返。期间,我偶然帮一家餐厅送外卖,赚了50元,暂时缓解了紧张的经济危机。直到第四天中午,我才在中关村南三街的一家饭店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每天端盘子、洗碗、打扫卫生。”捱过了最难的日子,刘耀华深有感触地说,“从未吃过这样的苦,但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甜,苦尽甘来这种感觉真好。”

  15天的生存考验中,23个年轻人想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非常难,大多从事着服务员、送餐员等职业。

  韦静在机缘巧合下,成为队里唯一的“白领”。起初,她在饭店端盘子。一位前来就餐的顾客听闻了她的故事后,主动邀请她暂时加入自己的工作单位,承担医学研究院文字编辑工作。她兴致勃勃地说:“在空调房里,我有独立的办公桌,还可以享受舒适的沙发。而每天的工作量也不大,只需编辑20至30篇文章即可。相比其他同学,我太幸福了。”

  先苦后甜 领悟人生真谛

  8月8日,生存训练完美收官。时隔一天,回到熟悉的校园,有的学生喜极而泣。学生聂迪雅总结道:“我们在15天里遇到的是艰辛与残酷,收获的是勇敢和坚强。困难会让自己变得坚强,也让我知道如何认真去对待生活和家人。这段经历让我们成长,为我们点亮了前进的方向。今后,若是遇到压力和困惑,只要想想这段经历,一切都不是事儿。”

  “生存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生存训练是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补钙。山西师范大学莳英计划已开展五期,旨在让莳英学员们走出校园,真正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山西师范大学团委梁金凤老师说,今年3月初,500余名同学报名参加了莳英计划第五期选拔,经过初审、面试、心理测试、项目考核、团队晋级赛、暑期素质拓展等一系列环节的选拔,最终确定了这23名学生前往北京。

  现在逼迫自己艰难前行,是为将来积蓄力量。梁金凤表示:“训练结束后,学生们的眼神更加坚定了。生存考验让大家提前感知社会的温度,用实际行动去测量自己的能力和既定就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当不少就业学生在抱怨就业难时,其实就业契机就在那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摆正自己的心态,练就过硬技术。毕竟,大学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行走社会的能力。”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李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