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临汾新闻网讯 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和晋献公、晋文公缔结了“秦晋之好”,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如今,因母亲河而山水相依、血脉相连的山西临汾与陕西宜川,不仅在壶口旅游和生态保护上开展联合共建,更在文化交流合作上强强联手,两地联合打造的大型原创蒲剧《河魂》甫一展演,就赢得市场的一致好评,成为续写千年遗风,再谱“秦晋之好”的又一美谈。
《河魂》为媒 秦晋结好
“毫无疑问,《河魂》剧组选择与临汾艺校联合排演,恰恰是临汾艺校实力的最好展现。”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戏曲科科长黄志群的话不无道理,《河魂》是由宜川县本土作家王天翔创作的一部心血力作。为了将《河魂》打造成一部精品剧目,宜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聘请了国家一级导演和艺术指导排演剧目,前后修改上百次,吸取了二十多位国家级专家和十多位省级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当地演员专业水平的欠缺,初期排演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他们想起了蒲剧的故乡山西,先后对运城、太原等地的专业剧团进行考察筛选,但结果均不理想。随后慕名来到临汾艺校,艺校浓厚的艺术氛围以及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学生们扎实的表演功底感染了他们……
剧组毫不犹豫,向艺校师生抛出“橄榄枝”。
此次合作,如果说宜川县看重的是艺校演员的功底和阵容以及冲击文华奖的实力,那么临汾艺校看中的则是把握合作平台,为演员提供进步成长机会以及蒲剧的传承,这无疑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而对于此次合作,临汾艺校领导班子可谓高度重视,在认真研读剧本之后,认为此剧演绎了大禹为赎父罪、承父业、救黎民而请命治水,带领夏后氏及其他各部落百姓,凿壶口、疏孟门、战相柳、劈龙门,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大禹妻子女娇在家耕田制衣、思夫盼夫、寻夫等夫,及至化石成峰的凄美悲壮故事。因此,艺校派出了两位年轻的骨干教师李炳淑和常涛扮演男女主角,戏曲科教师孙斌担任舞蹈编导,几位乐队老师担任伴奏,戏曲科的学生在剧中担任舞蹈演员。
全力以赴 挑战自我
2015年12月17日,李炳淑与常涛来到宜川蒲剧团与大部队汇合,当二人返回家乡时已近除夕。
就像远古时代的大禹一样,刚刚来到宜川,安顿好的李炳淑随即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由于剧本有不少生僻字词,李炳淑就找来字典认真翻查,并注上读音、词意。为了完成面见导演需要递交的人物分析。李炳淑认真揣摩剧情,查阅相关资料,记笔记、写心得,把吃苦当做一种精神享受。
那段时间,李炳淑每天6点就起床,先过一遍唱词,然后复习前一天的动作。在李炳淑看来,此剧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抛弃了传统蒲剧的程式化动作,需要靠自己消化,晚上加班练,一遍遍地“磨”,一遍遍地“抠”。彩排时,剧组请来了北京最好的舞美,设计的舞台是立体的,坡度从30度至90度不等。李炳淑就在这样的舞台上穿着厚厚的靴子练功、扎围场,爬、蹲、唱、跳……4个月下来瘦了十多斤,膝盖上的旧伤几次复发……
2003年,全国戏曲小梅花大奖赛上,《挂画》让常涛顶上了“小梅花”的耀眼光环,她还陆续获得“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金奖”和“山西省青年演员大奖赛戏曲类一等奖”。此剧中,常涛塑造的是大禹的妻子——女娇,准确表现女娇内心的情感变化对于年轻的常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剧中女娇在圪针滩古渡口苦等丈夫10年后化作了壶口岸边的睡女峰,常涛不仅演出了女性的温顺与柔情、大度与宽宏,更将女娇对丈夫大禹的痴爱,对丈夫治水的支持与理解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了更好地体现蒲剧绝技,导演专程增设了跷功的戏份,而常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不但出色完成了各种动作,而且眼神细腻传神,唱腔浑厚而有韵味,受到剧组的肯定。
作为无场次戏曲,《河魂》借鉴影视剧中蒙太奇手法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将蒲剧和舞蹈完美结合。大禹理洪、女娇寻夫、洞房花烛等场景,都是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这无疑对舞蹈编导孙斌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他潜心研究相关资料,设计的动作在古朴典雅中又融入了远古时期粗犷奔放。虽然给自己的学生们提高了舞蹈难度,然而,这些戏曲专业的学生们并没有让人失望,在传统戏曲的动作中加入现代舞蹈元素,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雄浑沉郁,更好地烘托剧情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为蒲剧笼络了不少年轻拥趸……
校团合作 助力双赢
如何用中国特有的戏曲元素讲述中国传统故事,深入挖掘古老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使其生发出符合今天时代精神的艺术效果,是每一个剧团都在探索和努力的。而临汾艺校和宜川县蒲剧团通过此次精诚合作,无疑给出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良好范本。
大幕缓缓拉开,选取以黄河壶口及所处的秦晋峡谷自然历史文化景观为场景,以传说中的新石器时代为背景,远古洪荒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向人们走来……
今年5月,排演打磨完成的《河魂》先后在宜川、西安演出,场场爆满。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跌宕起伏的剧情,演员们精湛的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河魂》成为蒲剧发源地向中国艺术节的最好献礼,接连在陕西富平、宜川展演,在带给基层百姓艺术享受的同时,更掀起一场场蒲剧风暴。
“能参演这样的大型剧目,与全国知名导演合作,对一个演员来说是非常幸运的。”李炳淑和常涛笑着说,此次演出拓宽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舞台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彼此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了质的飞跃。
对于舞蹈编导孙斌来说,能将戏曲和舞蹈有效融合,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尝试。当然,最过瘾的还是艺校的学生们,他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舞台展示和成长的机会。
记者同时了解到,无论对于临汾艺校还是宜川蒲剧团,这次的合作可谓收获满满。通过合作,宜川方面送来四十名学员,委托临汾艺校进行定向培养。学员毕业后,将为该县戏曲事业增添活力。而换一个角度来看,通过此次合作,临汾艺校可谓又接了一个大“订单”,并实现了开门办学求突围、借船出海求发展的有益尝试。
放眼蒲剧,此次合作不仅锻炼了蒲剧艺术新人,增强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舞台经验,更为陕西唯一的蒲剧院团更好地传承蒲剧、打造艺术精品添薪加柴。
黄河这条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了民族全部的苦难和辉煌,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波涛汹涌的黄河水流经临汾和宜川这片古老的土地时,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壶口瀑布,这无疑是临汾和宜川共有的宝贵财富。此次“秦晋之好”的再次结盟,不仅让蒲剧走出山西,走向全国,更为晋陕两地今后在旅游、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交流融合注入新的动力。
记者 卢凯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