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版画之头,平阳启之。平阳木版年画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的绝活,还是中华民族年画的始祖。11月12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百余名小记者走进我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了解这项古老艺术的“前世今生”,并亲身体验制作过程,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学传统 领略非遗魅力
“哇!好漂亮!”当天9时,小记者们一进博物馆,就被馆内的200余幅作品深深吸引。他们啧啧称奇的同时,不由产生一些疑问,这些作品为什么称为平阳木版年画,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赵国琦既是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带领小记者们依序参观,并讲述了平阳木版年画的故事。“临汾又称平阳府,自古以来有个老传统,就是每逢年节,要从院庭至屋内张贴多彩的吉利图、大福字及红火热闹的斗方图,饱含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又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故称作平阳木板年画。”
“你们看这幅画里的人物是谁?”参观过程中,赵国琦突然卖起了“关子”,他有意考考小记者的眼力。画旁的对联为“绝巧工而溯神圣,由格物以阐治平”,再加上画中人物握有工具,大家顿时猜出了答案是鲁班。赵国琦随之表示,平阳木版年画取材于临汾习俗和历史传说故事,内容主要是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通过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反映家乡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虽为土生土长的临汾人,但不少小记者是第一次接触家乡的非遗文化,他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小记者侯蔼哲激动地说:这里就像一个‘知识宝库’,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让我开了眼界,还学到了许多临汾民俗和历史知识,真开心。”
“为了探寻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史,赵老师一家三代去了许多地方,挨家挨户搜寻了这么多的藏品,我对他们这种执著的精神感到由衷钦佩。”小记者李东泽有感而发,平阳木版年画是平阳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为家乡点赞。”
重传承 弘扬本土文化
“我国有多少年画种类?”您收藏的平阳木版年画一共有多少幅?”它的制作工艺复杂不?”……浏览完馆内藏品,小记者心中又生出一些“问号”。他们将赵国琦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
这些问题可难不住赵国琦,他笑呵呵地一一应答,并让小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把“指尖艺术”。他特意准备了四种图案的木板,有传统的多子多福、大吉大利,还有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小黄人、植物大战僵尸。只见,他手握刷子轻蘸特制颜料,在木板上用顺时针的方式画圆,将所有线条覆盖。随后,他用双手抓住麻纸对应的两角,快速放在木板上,再用平规同样以顺时针画圆的方式,将图形渐渐印制于纸上。
终于轮到自己大显身手了,小记者们跃跃欲试。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赵国琦的一举一动,并将他叮嘱的注意事项牢牢记于心。小记者任思睿选择印制小黄人图案,她握紧刷子却迟迟不敢下手。在小伙伴的鼓励下,她大胆尝试,并越用越顺手,很快就完成了“素印”作品。
看起来很容易,真正操作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体验过程中,有的小记者状况百出。有的小记者没有将麻纸平展地放于木板,竟急中出乱,忘记赵国琦老师交代的“只放一次,无论纸张是否放好”,导致图案略显混乱;有的下料过重,竟让小黄人有了“黑眼圈”;有的不按规矩印制,结果图案歪七扭八。虽然自己的作品有些不完美,但大家非常享受印制的乐趣。
“之前,去古城公园参观‘非遗展’时,平阳木版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想亲身体验一下制作流程。这次总算如愿了,让我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小记者张洪瑞感叹,实际上,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我们只接触了一点点皮毛。正如我国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宝藏,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平阳木版年画反映历史文化,见证时代变迁,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赵国琦道出希望:传统文化艺术若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促使其整体地留传给后人。”记者 李静 苏亚兵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