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辞旧迎新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贴上一副火红的春联,期许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如果能自己动手写一副春联,这个新年是否更有意义?1月22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80名小记者走进尧都书法培训中心,跟随尧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冯虎追溯春联的起源及背后的文化意义,一同挥毫泼墨写春联,过个热热闹闹的传统年。
“春联里的学问真不少”
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活动之初,杨冯虎率先给小记者们出了道难题,考一考他们是否知道春联的起源。结果,大家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秦汉时期,人们为了驱邪避魔,在家门两侧挂桃木板子,上面写有‘神荼’和‘郁垒’两个门神的名字,后来又发展为将二神的画像画在桃木板子上。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杨冯虎娓娓道来,“到了宋代,桃符演变为纸质春联。明清时期,新年贴春联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盛行。”“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寓意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期盼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对联可以是五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但一定要工整对仗,上下联内容要积极向上且相互辉映。”杨冯虎讲得绘声绘色,小记者们听得格外入迷。他们不由感叹:春联里的学问可真不少。”
“书写春联真有趣”
虽然印制春联精美别致,但传统的手写春联更具年味。每名小记者的书桌前都规整地摆放着大红纸及笔墨纸砚,黑板上贴着此次要书写的春联内容,即“和风拂大地,好雨报丰年”。
在动笔之前,杨冯虎先教小记者们如何抓笔、怎样运笔。而后让两名学习书法的孩子做示范。只见,她们轻松自如地挥笔书写,春联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围观的小记者不时发出赞叹声。
除了写春联,写“福”贴“福”也是迎新年的一部分。杨冯虎随即拿起笔,教授小记者如何写好“福”字。“第一个‘福’字由我国最早的甲骨文演化而来,先写个神龛,然后有个倒酒的酒盅,再来个盛酒的,这就写成了。”如此有趣又形象的解说极大地吸引了小记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接着演示了现代常用的“福”字如何书写,先保留佛龛,再来一、口、田。”终于轮到自己大展身手了,大家跃跃欲试。小记者刘星铄提起笔来,却不知如何往下落,紧张得手心都开始冒汗了。杨冯虎当即来帮忙,先是手把手教刘星铄正确的握笔姿势,随后一笔一划仔细勾勒并讲解写毛笔字的要领,让其他小记者也跟着一起练习。
在杨冯虎的指导下,每名小记者都独立完成了一副喜气洋洋的春联。
“要当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写春联、贴春联是传统年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小记者不仅从中收获了满满的知识,还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学过硬笔书法,但从未接触过软笔书法。春联还是要用毛笔来写,才更有年味和韵味。身为中国人,我一定要学好毛笔字,争取年年为我家写上一副满意的春联。”11岁的小记者丛维乐说,看着小伙伴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这么多漂亮的春联,我也从中明白了,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有收获。”之前,在小记者的心目中,书法和写春联似乎离自己很遥远,但此次活动却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全程旁听的小记者董炫君的妈妈深有感慨:这次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年俗,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孩子这次写的春联虽然不太好看,但她认真地去做了这件事,对她而言还有更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将这副春联保存好,以此鼓励孩子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春联文化、书法艺术是老祖先留给后人的无形财富,需要代代相传来发扬光大。杨冯虎满怀深情地说: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孩子的责任。”(记者 李静 苏亚兵 实习生 王舒羽)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