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摄影家协会邀请,临汾、运城、渭南、三门峡30余名摄影家走进稷山县阳城村,拍摄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活动——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中的民俗表演项目之一,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种罕见的汉族表演艺术仅存于山西省稷山县。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据传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在阳城村的县城建成了火神庙,在正月二十九这天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高跷走兽表演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从那时起,这项表演每年举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杨丙耀等老艺人凭着一种对祖先文化遗产的酷爱,将道具悄悄保存下来,使这项艺术得以继续传承。
2006年5月20日,高跷走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宝林 李虎威)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