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传承不止 秦根基和洪洞通背拳

2017-03-27 22:44: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阅读提示:

  一次“大咖”云集的武林盛会,促成了一场阔别38年的重逢。今年2月底,在山西省武术协会召开的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已是耄耋之年的洪洞通背拳大师秦根基再遇形意拳大师贾宝寿、大成拳大师郭贵志、杨氏太极拳大师杨振锋,他们不禁忆起1979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那一年,他们风华正茂,怀揣着对传统武术的满腔热忱,代表山西出征解放以后首次举办的全国武林大会。弹指一挥梦依旧,不管经历多少波折与诱惑,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风云变幻,宠辱不惊。秦根基越过浮华万千,直抵心中梦想彼岸。他只盼,有生之年,能携众弟子将洪洞通背拳搬上银屏,使洪洞通背拳家喻户晓。

  一见倾心历经艰辛为学艺

  38年前,秦根基和12位山西籍大师赶赴全国武林大会,并留下一张划时代的合影。时过境迁,这张“历史的见证”被秦根基悉心收藏于孙子的武馆内,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日前,记者驱车来到洪洞县的这家武馆,一睹大师们昔日的风采,走近秦根基的“通背人生”。

  霍山脚下,汾水之畔,有一个远近闻名、名人辈出的历史文化名村——洪洞县大槐树镇上纪落村。

  这里民风强悍,尚武之风由来已久,素有“拳窝子”之称。秦根基生长于此,自幼耳濡目染,不由痴迷武术。父亲点头许可后,他拜入本村拳师汤福儿门下,开始一板一眼地练起了洪洞通背拳。

  “村子东头有个老君观,道士常常习武健身,且大多身怀绝技、功夫高深。练拳之余,我经常前去观摩,并得到多位老道士的点拨和教诲。”秦根基回忆,在他心里,这些道士个个都是世外高人。但是,一位老道士却意味深长地告诉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真正的武林高手在民间。

  这句话点醒了秦根基,若想在洪洞通背拳上有所发展,须努力提升拳艺,不断加深自己对传统武术的理解。经汤师父举荐,他遍访名师,不仅学有所长,还掌握了历代通背大师口口相传的练功要诀。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提高自己的技击能力,秦根基敢与众大师过招,虽然没少“挨打”,却在“实战”中切切实实领悟到技法奥秘。

  与上纪落村相邻的大胡麻村有一位洪洞通背拳高手石铭雄,其精通于师传的小套路,动作流利顺畅,出拳迅如闪电,二三十秒就能打完一个小套路,是远近闻名的拳师之一。秦根基慕名前去拜师,在石铭雄的指点下,他把拳法与拳理相互揣摩,将训练与实战认真推敲,把不足与疑惑反复琢磨。他不惧艰辛、勤学苦练,终技艺渐进。

  再见倾情拜得名师扬通背

  在学艺过程中,秦根基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那时,他常常听人提及著名洪洞通背拳大师范作舟的故事。都说,范作舟不仅智力过人,而且拳艺高超,有贴墙挂画之功、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神仙不测之妙,曾击败日本武士,挑落口出狂言“脚踏汾河两岸,拳打洪赵二县”的山东大汉,为此声名远播。

  范作舟为人低调,从不轻易授徒。秦根基绞尽脑汁、三顾茅庐,以诚心和执著打动老先生,成为其关门弟子。“跟随范师父习拳期间,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且担负多责。无论工作多忙,我坚持早起晚睡、勤学苦练、拳不离手。”秦根基说,师父亲传他洪洞通背拳一百单八势,六六三十六肘,二十四腿,二十名手,秘招、秘路、内功及其练法,另有范氏独家所传的二郎大套。同时经过打千张纸、练铁砂掌、扔石锁、单操等反复练习,他进步神速、功力倍增。

  1970年,在临汾地区举办的武术比赛中,秦根基独手拳以硬朗的拳风、快如闪电的速度,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在晋南名气大增。

  时隔两年,范作舟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悲痛万分。恩师出殡之日,他身披重孝,在坟前长跪不起。并暗暗发誓:要将师父所学一一传承,将洪洞通背拳发扬光大。

  很快,这一机会到来了。1978年,经过多方努力,由秦根基等身作势,由孙成功照相画图,用蜡板刻制而成《洪洞通背拳》一书。这引起了省内外武术名家的极大关注,使秦根基获取了1979年5月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入场券”。

  “当年,山西共有13人奔赴广西南宁,各代表不同拳种和门派。如今,多位大师已先后离世,健在的连我在内还有5人。”秦根基摩挲着曾经的合影,眼前仿佛是众人切磋的场景,到了会场,我就傻眼了,参加观摩交流的拳种很多,仅通背就有劈挂通背、少林通背、白猿通背等多种,而我所练的拳种一直以来就叫通背拳。为了与其他通背拳区别开来,经领队与其他拳师商量,同意我提出的‘洪洞通背拳’叫法。”那年,秦根基刚四十出头,虽与沙国政等武术大家同台论技,却丝毫没有怯场。他以武术技击之长、武术理论研究之深,获得了特邀优秀奖,使洪洞通背拳在全国名声大噪。

  三定终身广授门徒传技艺

  高手云集的武林大会给了秦根基莫大的启发,为了积极挖掘整理洪洞通背拳,他不辞辛苦,走遍大江南北,研习形意拳、太极拳、大成拳及其他拳种之精妙,吸取各门派技法及功法之所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拳艺。

  秦根基苦练拳艺,名声在外。于是,常常有习武之人找上门来,要求与他切磋。

  与此相关的几个小故事流传至今,仍被武术界津津乐道。曾有数人在席间夸夸其谈,称自己所练功夫如何高超,如是再三,秦根基将筷子放手指上,未见发力,却见筷子已稳稳插入梁上的缝隙间,高谈者瞬间无语;人高马大、擅长拿法的一位山东武者前来比武,刚一见面就上手打来,秦根基被逼无奈,以推山式瞬间发力,将武者推翻在地;自称“少林寺没对手”的“把式”来切磋,结果一上手,就被秦根基掀翻在沙发上。

  秦根基恪守“勤为功夫本,德是武术魂”的武术操守,与人切磋仅点到为止,从不伤人身体,因德艺双馨而备受武林推崇。但是,他不在乎自己的成就如何,只在意洪洞通背拳的发展。他不断学习研究医学、兵法、战术、体育、易经、各门派武术书籍及国际性自由搏击术,不断丰富洪洞通背拳套路和技法,自编了《四门鞭杆》等拳术和器械套路。

  2006年,秦根基整理平生所学、所练、所悟,联合自己的外甥,即洪洞通背拳第九代传人卫明出版了《中国洪洞通背拳》,详细介绍了通背拳二十四手、三十六肘、二十四腿及通背套路、通背四门鞭等,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了研习传统武术的重要资料。同年,在洪洞县委宣传部及多家企业的鼎力相助之下,秦根基录制了十三集洪洞通背拳电视艺术教学片。

  如今,秦根基培养学生和弟子数千人,不少弟子凭一技之长进入公安、武警、部队及企事业单位。

  穷尽一生弘扬国粹壮国威

  1982年,秦根基编著的第一本书《洪洞通背拳练用述真》正式出版,不仅在国内武术界引起轰动,还扬名国外,受到日本武术界的高度关注。日方代表经过系统了解,认为洪洞通背拳有很大的研究和实用价值。同时出资200万元,邀请秦根基前往日本传授技法。他不为所动,婉言谢绝。

  时隔十年,多位日本武士寻访秦根基,主动提出与他比试洪洞通背拳。原来,当年,日方代表回国后,在武术刊物上以《洪洞通背拳见闻》为题,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感,其中多次提及秦根基。这篇报道在日本掀起一股“洪洞通背拳热”,许多武术爱好者四处搜寻相关资料,并奉为至宝进行研究和学习。

  日本武士随口道来“韩信埋伏”猿猴看果”朝阳击鼓”等洪洞通背拳的许多招数,大大超出秦根基的想象。谈话间,一位日本武士突然发力,使拳朝秦根基的弟子打去。该弟子反应神速,出手极快,按照师父平日所教,接手后借势发力,只一掌差点将日本武士推到楼下,日本武士惊出一身冷汗,心服口服。

  洪洞通背拳大壮国威!此次切磋,秦根基和其弟子让日本武士亲身体验到了洪洞通背拳实战技法的厉害,展示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时至今日,秦根基仍为传承和弘扬洪洞通背拳不懈努力。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外甥、孙子继承了他的衣钵,以传播通背精神为己任。此时所处的武馆,正是秦根基孙子、洪洞通背拳第十代传人秦新华的心血。他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就背负着爷爷的嘱托和期望,他深知要将这门国粹发展下去,亟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

  “随着外来文化的侵袭,许多孩子不学国粹,跑去学外来拳种,令我等颇为痛心。经过数年研究,我将与时俱进的理念融入洪洞通背拳,琢磨出‘快打法108招’,并研究出相应的完善的教学方案,系统的教学方法,适合在青少年儿童中推广。从孩子抓起,学习传统武术及其文化精髓,使传统武术焕发新光彩。”秦新华满怀期待地说,有朝一日,洪洞通背拳必能如爷爷所期盼的一样,遍布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

  记者 王隰斌 李静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