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折翼天使” 欢度美好时光
——小记者走进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侧记
临汾新闻网讯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明亮的眼睛,却拒绝对视;有正常听力,却不理会呼唤;有清脆的嗓音,却不歌唱交谈……他们是自闭症儿童,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有人说,他们好像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所以生而孤独;还有人说,自闭症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今年5月21日是第27个全国助残日。5月20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30个小记者家庭走进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开展了“与爱同在”小记者微公益活动,了解自闭症儿童,学习知识;走进“折翼天使”课堂,接触他们;送上小礼物、讲故事、做游戏……共同记录美好的童年时光。
走近“折翼天使” 接纳从“零”学起
“什么是自闭症?他们跟我们有何不同?通过治疗后,会跟我们一样上学吗?”当天上午,小记者们带着疑问,走近这些“折翼天使”。
在位于尧都区尧庙镇尧庙村的临汾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一楼大厅,该中心特教教师王静为小记者们揭开谜底。“自闭症简称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她一边介绍,一边做示范,初次见面,他可能会拍一下你的肩膀。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打人,其实,他是在和你打招呼;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从来不跟别人交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兴趣方面,爱好狭窄;在行为方式上比较刻板,比如只穿同样的鞋子或只走同样的路。”
“折翼天使”课堂 虽然简单却大不同
紧接着,小记者们在特教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折翼天使”课堂。
“星星”班是该中心最小的一个班级,为2-4岁儿童。在这间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每个孩子的手工作品。王静告诉小记者,这些作品每幅都不同。教师会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行为特点进行上课,有的孩子会撕纸,有的孩子却只会粘贴,所以墙壁上有孩子不同类型的手工作品。与普通孩子不同的是,星星”班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个训课,如果孩子在语言方面有障碍,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孩子的语言障碍做相应的计划,再进行重点训练。
“月亮”班比“星星”班孩子大些,是4—7岁的孩子。这个班的孩子能力较差,普通孩子这个年龄段都会自己穿衣服、吃饭,而他们必须由教师或家长来教这些行为习惯。在这个班的最里面,在个训课的训练场地,小记者们参观后发现有不少玩具。小记者王鑫浩问老师,他们也玩玩具吗?”玩啊!但不同的是,他们会玩你3岁左右的玩具。”王静回答。
在“月亮”班的西侧,有一个绘本图书区,教室一侧放置着一台数码听觉综合干预训练设备。
王静告诉小记者们,有的自闭症儿童不喜欢听某种声音,我们就将他不喜欢听的音乐过滤掉,通过20天一个疗程的治疗,他就会逐渐喜欢听音乐。3个月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在听完老师的介绍后,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试听了音乐,并说出自己试听后的感受。
与“折翼天使”共度美好时光
流沙、笔记本、拼装飞机……“折翼天使”在得到小记者们的礼物时高兴不已,有的还主动拥抱了小记者。
在这些礼物中,小记者王佳琦的绘画备受大家关注。她画出一幅题为“我们的身体会说话”的简笔画,希望“折翼天使”能尽快好起来,跟他们一样玩耍、学习和生活。
进入到讲故事和才艺表演环节时,小记者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幸福快乐常在哪里?》《渔夫与魔鬼》《狼入羊群》……这些都是小记者们喜欢的故事;古筝弹奏《茉莉芬芳》选段、绕口令《报菜名》、快板《我的家》……这些都是小记者们的才艺,他们纷纷站到台上,跟“折翼天使”进行了分享。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表演,透露出小记者们的才艺和对“折翼天使”的关爱,台下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们一起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讲故事和才艺表演结束后,小记者和“折翼天使”进行了“抢凳子”互动游戏,虽然“折翼天使”行动迟缓,但有些小记者还是发扬了谦让精神,使得每个“折翼天使”玩得都很开心。
活动最后,小记者与“折翼天使”手拉手,合唱了歌曲《最好的未来》。小记者刘籽彤的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关爱、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小记者们了解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需要大家关心、关爱的群体,从而让他们进一步主动地伸出手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时学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记者郭秀婷 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