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当灾难发生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当他人遭遇意外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各种危机面前,他们竭尽所能地挽救生命……5月28日上午,临汾晚报小记者团走进临汾蓝天救援队。
50名小记者与身边的“平民英雄”面对面,聆听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救援知识,将“蓝天精神”传播出去。
聆听“蓝天故事”
近年来,在无数个救援现场,有一抹蓝色格外引人注目,这种色彩来自于民间救援力量——蓝天救援队。走进临汾蓝天救援队的大本营,小记者被醒目的“BSR”标志及满墙的锦旗深深吸引,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荣誉背后的故事。
“蓝天救援”是中国民间专业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救援资金由队员自筹,宗旨是在灾难面前,竭尽所能挽救生命。哪里有灾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蓝色身影”。
身为山西蓝天救援队联络官、临汾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刚常年奔波在公益救援的路上。他和队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BSR”的含义,演绎着“平民英雄”的大爱之歌。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缅甸救援、搜索失踪驴友、打捞溺水人员……回顾亲身经历的1701场救援,李刚幽默风趣地为小记者讲述了那些惊险万分、死里逃生的故事,还有戳中泪点、触动人心的瞬间。小记者听得全神贯注,一次次被“蓝天精神”打动,由衷地为蓝天队员点赞。
“李刚叔叔经历缅甸国际救援时,遇上了雪崩、冰雨、浓雾、泥石流、无路可走等困难,还险些命丧山谷。他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小记者许张桐对救援队员满怀崇敬,再次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感受“蓝天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当危险来临时,你知道该怎么做吗?家中突然起火,拨打‘119’应该说些什么?”李刚随即和队员开启了情景模拟。只见,李刚面对“接警人员”的询问时,不住地重复自己躲在桌子旁,让小记者看得着急不已。李刚以此告诫大家,拨打报警电话时,应用最短的时间告知对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情况。
小记者所掌握的安全救援知识,大多来自于老师、家长和电视节目。殊不知,一些习以为常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比如,后背起火时,许多人认为在地上来回翻滚可灭火。当李刚戴上特制的手套并点燃时,他按照这一方法进行,只见火势愈发迅猛,甚至会引燃全身。而正确的做法是,将棉被打湿,迅速盖在着火的后背。这一现场实验,让小记者和家长看得目瞪口呆。
众所周知,地震来临应迅速躲至桌子或床底下,利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安全避险的目的。“这一常识,实际是逃生误区。”李刚用一组组真实的图片说明,地震时,如果建筑物坍塌会直接压到桌子、床铺上,躲在底下的人将毫无逃生机会,但躲在桌子或床铺旁的人,因桌子、床铺的高度挡掉坍塌物,人不被直接压到,逃生机率更大。
此外,李刚还提到了一个专业名词——挤压综合征。在参与地震救援中,他亲眼目睹被救出的灾民因此丧生,掌握正确的救援知识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这也给家长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田智睿的妈妈感慨:没想到,我教给孩子的一些防护知识竟是错误的。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收获了太多有用的知识,不仅能保护好自己,还能对他人施以援手。”
传播“蓝天精神”
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在水中央挣扎,并不停地高呼“救命、救命”。事实上,真正溺水的人根本发不出声音来,他们只会在水里载浮载沉,手上上下下的挥动,看起来像是跟人打招呼一样。
此时,李刚形象地扮演着一个溺水的人,小记者们则要想办法对他实施救援。由于距离较远,小记者张越和许栋决定发动人海战术,用“手拉手”的方式去施救。李刚及时喊停,他表情沉重地告诉大家:这种方式去救溺水者是非常危险,很容易发生集体溺水悲剧,类似事故比比皆是。孩子们千万不要私自下水,更不要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地方游泳。若遇上这种情况,不要盲目地救援,而是要智慧救援。”何为智慧救援?李刚和队员现场演示了几个极易操作的办法。救人宜快不宜迟。看到有人溺水,在岸边的人可脱下自己的衣服,将衣服打成结实的绳结,蘸湿后抛向溺水者,借水的浮力将溺水者拉回岸边。
或是采用引导法,告诉溺水者自己离他不远,让他加把油,再游过来一点点儿,一步步脱离险境。”爱是一种守护,更是一种传承。
李刚还传授了小记者一些简单易学的救援知识,如如何用衣服做成简易担架,并奖励参与“救援”的6名小记者“BSR”徽章。受到“表彰”的张越和许栋开心极了,他们表示,要将掌握的自救和救援技巧告诉更多的同学,让更多的同学学会有效地保护自己,让“蓝天精神”在更多人心底生根发芽。
记者李静 苏亚兵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