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举办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庆祝活动

2017-06-14 09:31: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市举办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庆祝活动 

“非遗”与市民“零距离”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日来,我市城乡紧紧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一主题,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地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

  10日上午,由市文化局主办、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庆祝活动,在市群艺馆广场举行。2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展板吸引了市民的目光:气势磅礴的晋南威风锣鼓、热烈奔放的翼城花鼓、惊险奇绝美的天塔狮舞、流传四千年的洪洞走亲习俗、撼天动地的大槐树祭祖、人潮汹涌的蒲县朝山会、高亢明亮的蒲州梆子、温婉动听的晋南眉户……人们不时停下来仔细观看。

  今年非遗展演的主力军是来自社区的大爷大妈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别小瞧了这些老人和孩子,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市群艺馆老年舞蹈队表演的翼城花鼓热烈奔放,动静结合的编排、活泼新颖的打法、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格外招人喜欢。临汾开发区正宇幼儿园小朋友们表演的洪洞通背拳则十分养眼,闪、展、腾、挪、蹿、蹦、跳、跃……眼花缭乱的动作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当天最热闹的还要属非遗技艺互动体验区。浮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临汾市剪纸协会会长郭素琴,带领着尧都区老年大学剪纸班的姐妹们,刚8点就来到了展示台持剪上阵。一张张红纸,随着刀尖的转动,像变魔术一样神奇,瞬间一幅幅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就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一对儿和妈妈前来的双胞胎女孩大胆地对郭素琴说:“奶奶,我们是属龙的,能剪一幅双龙腾飞的生肖画吗?”“能!”片刻后,两条形象逼真、并蒂腾飞的神龙就出现在了眼前,两个小家伙手捧双龙剪纸连说:“谢谢奶奶。”木版年画,平阳启之,在平阳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国琦师傅的展台前,等待体验拓印年画的人排起了长队。赵国琦一面现场普及木版年画知识,一面向观众提出问题,答对了的可以拓印一张木版年画。只见答对者喜笑颜开,答错者仍不甘心,期待着下一个回答机会。襄汾太平绣球代表性传承人刘云芳一开台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狮子祥瑞姻缘绣球、招财绣球、团圆绣球、青花瓷绣球……一件件手工缝制且添有珍贵中药材的绣球、挂件和装饰品,招惹了一拨拨儿青春靓丽的女孩子争相购买。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尧都区,准备夏收的小贾村村民抽出中午休息时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村文化广场敲起了震天响的锣鼓。在翼城,以省级非遗项目浑身板为元素编排的健身舞,在县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已普及到乡镇,受到了老年广场舞“发烧友”的热烈追捧;在襄汾,文化工作者深入陶寺遗址广泛调查研究,一份关于传播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建议被《社情民意》刊登。

  据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任江波介绍,自“文化遗产日”设立以来,临汾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现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116项、市级300项,项目总数处于全省前列。非遗宣传成绩卓著,先后出版了《临汾风情(一、二)》《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袋书)》,在《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临汾日报》等报纸刊发宣传临汾非遗文章300余篇,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更广阔的空间扩大了临汾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积极参加国家、省、市重大赛事,使临汾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走出了临汾、走向全国和世界。如今,在平阳大地“人人参与非遗保护,人人争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渐成共识。

  董文达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