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又有一批莘莘学子开启了大学生活。
然而,相对于大学生们的兴奋与期待,不少家长陷入“分离焦虑”状态,心理空巢期”现象随之产生。
“雏鸟”离家心挂牵
家住市区恒安·新东城小区的李先生自从9月份开始以来,每天基本上都愁眉不展,9月初,我儿子正式踏入了河南一所大学的校门。说实话,送孩子去学校报到的那天,我们夫妻俩和儿子一样,既兴奋又期待。可谁知道,把儿子安顿好,当我们回到家里,却突然变成了另一番状态。”看到家中少了儿子的身影,李先生夫妇心里变得空落落的,着实难受。
而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和儿子分开过的李先生的妻子,更是终日以泪洗面。“儿子头一次出门过集体生活能否适应?有个头疼脑热会不会照顾好自己?衣服脏了能不能自己清洗?……”李先生说,就像儿子当初上幼儿园一样,做母亲的无时无刻不挂念。
“全职妈妈”多焦虑
“从小学到高中,女儿一直是我带,从未离开。现在,突然去北京上学,一时间我这心里很难受,总想着她的衣食住行,心情也开始焦虑。”面对孩子初次离家异地求学之旅,43岁的刘女士思女心切,深陷焦虑。
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好女儿的衣食起居,从小学开始,刘女士就从工作岗位上提前“退休”,成为了一位全职妈妈。一日三餐合理膳食、起早贪黑辅导功课、每日接送不知疲累……转眼间,在年复一年的辛苦付出中,女儿终于圆了大学梦,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本想着孩子进入大学,自己也“大功告成”,可谁曾想,随着孩子的离开,刘女士的心理状态开始进入了“空巢期”。
“从孩子报到的第二天开始,不由得每天想给她打好几个电话,可又担心因为我的状态而影响她的学习,所以,就强忍着好几天才打一个,每次通话内容也都是简单的嘘寒问暖,不敢多说,怕自己忍不住流泪。”刘女士无奈地说。
家长“放手”更理性
面对上述问题,在我市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刘老师表示,子女求学需支持,家长对待需理性。
刘老师表示,面对孩子的离家,父母不适应的背后,反映出以往过度关注留下的空白。
孩子上大学,说明已经长大成人,家长应给孩子足够信任,锻炼其独立的生活能力,有时候过度关爱可能起不到好作用,所谓“该放手时则放手”。
同时,刘老师建议广大家长,当孩子去外地求学,作为父母最好将“重心”从孩子身上逐渐转移,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事业和社交中,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此外,为了帮助父母平缓度过这一‘心里空巢期’,也建议大学生们能多给父母打电话,汇报学习生活和分享校园趣闻,以缓解父母紧张、焦虑的心情。”刘老师说。
记者 成华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