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三门峡为什么被称为“天鹅之城”?天鹅从西伯利亚远飞过冬为什么要在三门峡栖息?听说“中流砥柱”成语的由来是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黄河大坝”而来……
收拾行囊,挥别父母,2月1日8时,临汾晚报小记者团30余名小记者带着好奇与诸多问题,奔向谜底城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开启了三天两夜的三门峡研学之旅。
一路欢歌 一路笑语
历经2小时30分的车程,小记者乘坐的大巴车顺利抵达三门峡市。快看!这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刚进入黄河大桥,小记者文煜宁便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小记者们看到黄河,顿时车上变成了诗歌的海洋,你一句我一句的背诵着歌颂母亲河的诗句。
“欢迎各位小记者来到美丽的‘天鹅之城’……”还没等三门峡市陈导游的欢迎词说完,小记者常博翔迫不及待地发问:陈老师,为什么三门峡市被称为天鹅之城?”带着小记者们的疑问,午休过后,小记者们来到了三门峡市天鹅湖湿地公园寻找答案。
据了解,每年从西比利亚飞往中国过冬的白天鹅大约在8000只左右,其中,在三门峡天鹅湖栖息的天鹅就有6000余只。因为天鹅生性胆小,且对生存环境很挑剔,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以及适宜的温度,而三门峡冬天平均温度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并且秋天成熟的黄豆等粮食又是天鹅的最爱,因此三门峡成为天鹅的首选过冬栖息地。
“老师,天鹅为什么叫‘天鹅’呢?”小记者的问题并没有难倒导游老师。
“因为天鹅是游禽类中飞的最高的鸟类之一,最高飞到9000米,可以飞越珠穆朗玛峰,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因此被称为‘天鹅’。”导游深入浅出地讲解,为小记者们解答了疑惑。
小记者孙雨璐在游记中写道:我看到了美丽的白天鹅,还知道了天鹅被称为忠贞之鸟,一生只追随一个伴侣,如果有猎人将其中一只天鹅打死,另外一只将孤独终老。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不让美丽的天鹅遭受伤害……
一路期待一路收获
2月2日9时,临汾晚报小记者团三门峡研学之旅第二天走进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学习探索“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紫气东来”等成语的由来与渊源。
“你们看过电视剧《芈月传》吗?知道战国七雄吗?”陈导游本想为小记者出难题,没想到小记者们各个都是历史迷,不仅能将战国七雄一一道来,还知道“函谷关”的由来。“我在家提前查了很多与函谷关相关联的知识,已做足了准备。”小记者李欣怡自信满满地说道。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导游结合《芈月传》为小记者讲解函谷关与战国七雄秦国的渊源。当年秦国就是依靠“函谷关”抵御了六国的进攻,保住了秦朝的天下,后统一了中国。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而地坑院则是黄河两岸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温床。地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高并具有防震功能。地坑院不论从构造还是深度,都极其“讲究”,因为要保证住在地下的人们能接收到充足的阳光,因此每座院子的深度都在6.5—7米之间。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方式,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感知着神奇的古人建筑造诣以及生活方式,小记者们的采访本上也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这一路,欢笑与收获同在,欢乐与梦想齐飞。
一路同行一路成长
你近距离观察过我们的母亲河吗?你知道黄河三门峡大坝的历史吗?你知道中国最早的回音塔建筑在哪里吗?2月3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三门峡研学之旅第三天来到了“万里黄河第一坝”,感受了“一步跨两省”的神奇,领略了母亲河的波澜壮阔,同时了解了成语“中流砥柱”的由来。
三门峡大坝修建于1957年,距今已有61年的历史,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陈导游告诉小记者:三门峡大坝在修建前共有6座岛屿,其中的上三岛(3座岛)成为大坝的坝基,张公岛被炸了一半成为水渠引道,梳妆台岛被埋在了桥下,目前仅有“中流砥柱”岛剩下全貌,屹立在黄河水流中央,不论是泄洪还是平时水流湍急,它都屹立不倒,而“中流砥柱”成语因此而来,也被誉为“中坚力量”……
“听了导游老师的讲解,我觉得我们生活的好幸福,祖辈用他们的智慧与力量为我们创造了一片和谐的景象,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所学之长建设国家。”在听过三门峡黄河大坝建造过程后,小记者范腾远感慨道。
三天两夜的旅程在沉甸甸的收获与欢笑声中画上句号,希望这难忘的三天两夜之旅能成为小记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2月3日下午,临汾晚报小记者三门峡研学之旅圆满收官。
记者李 静 祁欣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