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三晋非遗荟萃 演绎别样精彩

2018-09-26 09:19: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戏曲展演

  临汾新闻网讯 翼城浑身板激越欢快,翼城琴书《亲家亲》幽默诙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韵味悠长,传统打击乐《老鼠娶亲》滑稽有趣,民间舞蹈《扇花花开》飘逸灵动,陵川钢板书《退钱》意切情真,歌曲《爱不够的黄土黄》高亢激昂,“梅花之乡”戏曲展演底蕴深厚……

  三晋非遗荟萃,演绎别样精彩。随着闭幕式于9月20日晚在我市影剧院举行,为期两个月的山西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喝彩声中落下了帷幕。这场以“保护·传承·转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的“非遗盛宴”,包括了开幕式、“长城博览”非遗展示系列活动(忻州市)、“三晋瑰宝”非遗精品与非遗文创作品展(太原市)、“大美太行”戏曲曲艺荟萃(晋城市)、“黄河之魂”传统音乐展演(临汾市)、闭幕式六大部分14项专题活动,被誉为是一届全方位展示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成果,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的博览盛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触摸的历史记忆,是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对传承文化基因、守护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非遗资源,目前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116项,代表性传承人150人,项目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此次博览会于7月21日在忻州市代县雁门关开幕以来,192个项目单位的235支队伍、2537名传承人参与其中,全方位展示了传统体育、戏曲、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传统音乐等7大门类的精彩技艺,吸引了30余万省内外游客观众。在闭幕式晚会上,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丁纪岗总结说:“此次创新性的将展会办在了山水之间、长城雄关,填补了我省非遗领域专门性大规模展会的空白,完善了山西文化‘一节一会’的品牌体系,搭建起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平台,书写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成功范例。”

  在热衷非遗宣传的董文达老人看来,承担本届博览会收官任务的我市尤其可圈可点。9月16日在吉县壶口风景区启动的“黄河之魂·多彩非遗”系列活动,短短的4天,就囊括了“盛世鼓舞”锣鼓展演、“黄河情韵”吹打乐展演、“歌动黄河”民歌展演3项内容,汇集了包括我市吉县唢呐、霍州威风锣鼓、翼城花鼓等在内的全省各市鼓类、吹打类、民歌类近40支演出队伍,千余名演职人员,成为我省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一次规模空前的集中展示。

  作为全省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市,我市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省级非遗项目136项,市级非遗项目300项。与此同时,我市拥有壶口瀑布和乾坤湾两大黄河代表性文化景观,同时还是“戏曲梅花之乡”,59朵大小梅花竞相争艳;是“锣鼓之乡”,“天下第一鼓”威风锣鼓声震华夏;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平水雕版、平阳麻笺、浮山剪纸、侯马皮影、丁村土布、太平绣球等民间艺术灿若星河,光彩夺目。令董文达老人倍感欣慰的是,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重要理念,努力实现传承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了《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表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优质的旅游资源。以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得到转化发展,成为当前文化旅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实施“平阳记忆”和“印象临汾”两大文化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品牌。特别是上述“黄河之魂”非遗传统音乐展演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向国内外展示了我市非遗保护成果,推动了临汾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以本届非遗博览会为契机,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加强和创新非遗保护工作,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旅强市。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